关于我国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 |
| B.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丰富 |
| C.我国有风采各异的风情习俗,如傣族火把节、彝族的泼水节等 |
| D.我国的现代工程建筑对中外游客吸引力不大 |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直径不到人头发丝粗细的1/20,我国北方地区的PM2.5污染指数远大于南方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拔越高,PM2.5浓度下降速度越快 |
| B.增加烟囱高度可减轻PM2.5污染 |
| C.我国南、北方PM2.5污染差异与气候无关 |
| D.增加城市绿化是减轻PM2.5的有效方法 |
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汾渭盆地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严重地区,右图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过度抽取地下水灌溉是导致我国地面沉降最严重地区的最主要原因 |
| B.长江三角洲沉降面积在扩大,但深度在变浅 |
| C.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高层建筑的增加也是导致地面沉降的原因 |
| D.地面沉降一旦出现,将无法防治 |
我国某地潜水位埋深与气象要素相关模式图,回答11~ 13题。
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 A.潜水位埋深.气温.空气相对湿度 |
| B.空气相对湿度.气温.潜水位埋深 |
| C.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潜水位埋深 |
| D.气温.潜水位埋深.空气相对湿度 |
该地可能位于:
| A.东北平原 | B.华北平原 |
| C.太湖平原 | D.珠江三角洲 |
当潜水位埋深小于15米时,该地区:
| A.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 |
| B.盐碱化加重 |
| C.月降水量在50mm到100mm之间 |
| D.月均温大于0℃ |
威尔逊旋回是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大洋盆地从生成到消亡的演化循环。
| 阶段 |
实例 |
主导作用 |
特征形态 |
| I胚胎期 |
a |
抬升并扩张 |
裂谷 |
| II幼年期 |
b |
扩张 |
陆间海 |
| III成年期 |
c |
扩张 |
有活动中脊的洋盆 |
| IV衰退期 |
d |
收缩 |
有俯冲边缘的洋盆 |
| V终了期 |
e |
收缩并抬升 |
残留海盆 |
| VI遗痕期 |
f |
收缩并抬升 |
年轻山系 |
表中第二列实例中的代表字母与下列选项中的事物连线正确的是
①太平洋②喜马拉雅山③东非裂谷
④红海⑤地中海⑥大西洋
| A.a—太平洋,b—地中海,c—喜马拉雅山,d—大西洋,e—东非裂谷,f—红海 |
| B.a—喜马拉雅山,b—红海,c—东非裂谷,d—地中海,e—太平洋,f—大西洋 |
| C.a—大西洋,b—地中海,c—太平洋,d—喜马拉雅山,e—红海,f—东非裂谷 |
| D.a—东非裂谷,b—红海,c—大西洋,d—太平洋,e—地中海,f—喜马拉雅山 |
若马里亚纳海沟处于大洋盆地生长阶段的衰退期,到终了期之前,其进一步的演化情况最有可能是
| A.张裂 | B.没有变化 | C.变浅 | D.变深 |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若此图表示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则
| A.一般来说,a处为多雨地带,b是少雨带 |
| B.b处气压低于c处 |
| C.③气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 |
| D.a气压带与③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
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
| A.a为海洋,b为陆地 |
| B.环节③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 |
| C.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作用和陆地水蒸发 |
| D.环节①④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
若此图表示太平洋大洋环流,且c、d两地全年昼夜近于等长,则
| A.①洋流为西风漂流,性质属于寒流 |
| B.②洋流附近可能有大型渔场而沿岸有沙漠分布 |
| C.④洋流势力强大,沿岸地区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
| D.此洋流圈是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