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精妙品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读下列文句,体会划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其分别写在括号内。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解释下边划线字的意思。
①聚室而谋 ②投诸渤海之尾: ③始一反焉:“如太行、王屋何?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两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来。
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
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2)“河阳”应理解为黄河的北岸。( )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解释下列加点字。
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不然()请翻译文中划线句。
徐孺子虽然年幼却极聪慧,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早慧儿童吗?试着说出一个,并简述能体现他聪明的一件事。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虽有佳肴 ()(2)故曰()
(3)学学半()(4)不知其善也 ()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 D学学半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曰:“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②已而之细柳军
③军士吏被甲,锐兵刃④先驱曰:“天子且至!”翻译句子。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②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皇上劳军两次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才“按辔徐行”,从这里可看出什么?这些与表现周亚夫有什么联系?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⑴惟吾德馨()⑵尝贻余核舟一()
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⑷晓雾将歇()
⑸便扶向路()⑹属引凄异()
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选自《》,作者是,朝代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5)棹数小舟()(6)不亦颠乎()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