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惎①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②之鄙人,有植枸橼③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④也。”
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 颦蹙以让使者。使者以诮⑤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予矣,而王之求弗止。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合王口者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注】①惎:教;指点。②御儿:古地名,在今浙江桐乡西南。③枸橼:又名“香橼”,果实黄色,味苦。④ 靳:吝惜,不肯给予。⑤ 诮:责问。
解释句子中划线词
(1) 使者见而之曰(          ) (2)颦蹙以使者(           )
(3)吴人之桔  (          )  (4)宜乎所得之不所求也。(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使者求诸吴惧其不已也
B.使者诮吴人皆美于徐公
C.而王求弗止送鲍浩然浙东
D.终无适合王口者也计其长曾不盈寸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  有植枸橼于庭者                    

A.甚矣,汝之不惠 B.苟全性命于乱世
C.忌不自信求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御儿之鄙人,有植枸橼于庭者,其实大如瓜。
读了本文这则小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注释】①说:shuì劝说。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
⑴其友李生谓之不学()
五日()
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生十分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就转身走了。
B.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就转身跑了。
C.王生十分生气,不答应李生而自己就跑掉了。
D.王生更加生气,不答应李生而自己就走掉了。

王生的可贵之处在于⑴   (2分)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生认为善学者要不耻下问,能择善者而从。
B.李生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论证善学贵在善思。
C.李生认为王生即使想改进学习方法也为时已晚。
D.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本文作者孟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在初中阶段教材里还学过他的作品有《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
委而去,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作者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②和③段在论证观点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第④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得道”的重要。
D.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战胜强者的治国方针和策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晋之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
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岁()然()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短文中,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为得法”的?请用自己的话来概述。
你从本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
选出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

A.于是入朝威王 / 公输盘
B.虽言,无可进者 / 几先走
C.吾妻之我者 / 徐公不若君之
D.孰视 / 公与乘,战于长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齐王下纳谏令后, 群臣吏民积极提意见,体现纳谏效果显著的语句是:“”;齐国最后取得“”的成就。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三段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弊”指齐王受到“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纳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⑤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划线的词
①温而知新()②择其善者而之()
知也()④恕乎()
翻译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