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买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伤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对这两段文字理解既全面又能概括其突出的写作特色的一项是( )
A.运用第一人称手法,通过对比,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怜爱和怀念,使读者感到具体、真实、亲切。 |
B.这两段文字通过对父亲的背影的精彩而又细腻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情。 |
C.这两段文字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抒情自然、真挚,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热爱。 |
D.这两段文字通过父亲送“我”上火车时的一连串细小动作描写及语言描写,以平实质朴的文字表达了父子相亲相怜的深情。 |
叶圣陶先生这样评价《背影》: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就此特点,结合选文中“再找不着了”中的“再”字试作分析。
课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阅读《谁来为最大的恐怖主义买单》,完成文后题目。
谁来为最大的恐怖主义买单
①2004年12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造成了各国15万多人的死亡。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救援工作的展开,这次灾难的死伤人数还会上升,财物受损还会扩大。这场灾难再次验证了一句名言:自然才是最大的和终极的恐怖主义。
②从表面上看,这次的地震和海啸好像是与人类无关,但仔细考察和分析,席卷东南亚、南亚沿海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马尔代夫、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的巨大灾难背后不乏人祸的因素,而且这是大自然在借这种威力向人类发出又一次强烈的警告。
③人类对这次巨大灾难所要负的责任是助纣为虐,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海水污染、珊瑚礁损害等都造成了沿海生态的脆弱,沿岸居民抗灾防灾能力的减弱。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自然的威力在脆弱的生态和人类面前比以往要强大得多,其肆虐、逞凶和毁灭人类的程度也要比过去巨大得多。
④人类生活、工业生产所使用的石油及其他燃料和能源排放到大气和自然中的结果是使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结果是使海平面升高。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20世纪全球海平面已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计划委员会最新的报告指出,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到2100年,海平面还要上涨9~88厘米。
⑤海平面上升的结果必然使沿海国家更容易遭受海啸、海浪、风暴和台风等的破坏,从沿岸居民的住宅、交通和基础设施到农田、工厂企业,从本地居民到旅游者,无一不受到危害。更为可怕的是,海平面升高的危害不只是地震、海啸,而是将要淹没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同样,这种家园和栖息地被淹没的危险还直逼有1700万人口的孟加拉国,那里的居民生活在只高出海平面约一米的陆地。即使海水还不至于淹没那里人们的家园,但逐渐升高的海平面也必然污染他们的淡水系统,使他们的生存面临威胁。
⑥那么,谁应为这次的自然恐怖主义负责?消耗了全球最多能源的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占世界第一,为全球排放总量的1/4,但是,却死活不肯签署《京都议定书》,理由是会束缚美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美国经济竞争力。由此可见,人类既是大自然恐怖主义的帮凶,又在不同的经济实力下遭受不等量的损害与生命和健康损失,同时还要不平等地为大自然恐怖主义的后果付出不同的买单费。
⑦如果每个人、每个国家都为自己所居住的这块栖息地负起责任,在面对大自然这个最大的恐怖主义时,人类才有能力应对它,当然最好的结局是人类减少自己的助纣为虐行为,避免“恐怖主义”的产生和出现。阅读文章,说说海平面上升会造成哪些危害?
第③段中说“人类对这次巨大灾难所要负的责任是助纣为虐”,请简要概括“巨大灾难”和“助纣为虐”分别指的是什么?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文章第⑤段中的划线词语“约”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阅读《花边饺子》,完成文后题目
那年冬天,由于我的错误,致使公司的一单生意受到损失,我被老板炒了。工作没多久的我,每次发薪不是添置衣物,就是和朋友一起去撮一顿,久而久之,竟成了习惯,所以口袋里并没有什么积蓄,我只好拎着东西,像落魄的浪子,厚着脸皮回到父母家里。
父母没说什么,但我还是隐隐感觉到空气中流动着的压力。①父亲一支接一支地吸烟,皱着眉头不说话。母亲忙里忙外打扫房子,蒸年糕,蒸豆包,置办过年用的东西。唯有我,像个局外人一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看书。
想想这些年,父母也挺不容易,他们都是老实本分的人,凭着那点少得可怜的工资供我念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曾经拍着胸脯跟他们保证:毕业后,我一定会让你们的日子过得滋润些。言犹在耳,我却转眼就抽了自己的耳光,想想都有些脸红,所以他们有理由怒我的不争,有理由给我脸色看。
看着别人喜气洋洋过大年,我却没有什么心情。父亲贴春联,母亲煮饺子。②热气腾腾的饺子像一只只肥嘟嘟的小胖猪,在滚水中打了几个转,被母亲捞到盘子里,端到桌子上。如果是平常,我早就迫不及待地开吃了,这会儿,却因为无望的前途,美味也难以诱惑我。
母亲强行把我拉到桌边,乐呵呵地说:“发生了天大的事情也得吃饭啊,更何况只是丢了工作,没什么了不起的。”父亲也随声附和:“吃饺子,吃饺子,饺子就酒,越吃越有。”
我当然没好意思和父亲对饮,拿起筷子,勉强吃了一个饺子,牙竟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吐出来一枚面值一角的硬币。我一下子忘记了糟糕的心情,兴奋地说:“我吃到钱了!”
在我们老家,新年的第一顿饺子,会包一枚硬币在饺子里,谁吃到了,说明谁的运气好,财源滚滚。这几年,都说硬币上有细菌,包硬币的习惯早已成为小时候的记忆,可是母亲看到我心情不爽,竟然把硬币用开水煮过,包在饺子里,让我重温儿时的喜悦。眼泪瞬间润湿了我的眼睛,谁说父母不爱我?他们为了鼓励我重新飞翔,竟然想出了如此笨拙的办法。
和着泪水,我又吃了第二只饺子,第三只饺子……
第二只饺子里包着豆腐,寓意新的一年里幸福美满快乐!
第三只饺子里包着年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
每一只饺子,母亲都做了记号,捏了花边,以区别于其他饺子,所以我能恰到好处地吃到硬币,吃到豆腐,吃到年糕,一口一口,和着泪水。这哪里是饺子,分明是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关切之情和殷殷期望!
我没有理由再消沉下去,没有理由躲在父母的翅膀下没完没了地舔舐伤口,重新开始是我唯一的选择。
(选自《中学生学习报》2010年第七期)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作的故事。
请从文中画线的①②处两句话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如果多答,只批阅前一题。
①父亲一支接一支地吸烟,皱着眉头不说话。
②热气腾腾的饺子像一只只肥嘟嘟的小胖猪,在滚水中打了几个转。意志消沉的“我”,为什么在吃到了第一个饺子后竟然兴奋起来?
通过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我”的“父亲”“母亲”的人物形象。
请你说说用“花边饺子”做标题的含义。
阅读《社戏》片段,回答问题: (14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 ,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 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 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的意思是。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踊跃”的意思。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从中看江南水乡的少年们、的特点。
第二段中划线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文]雨荷张晓风
①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昂然挺立。
②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③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④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期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⑤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惟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⑥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⑦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乙文]
暗香皓月
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
②我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④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李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有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如此啊!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的写作手法,将“雨荷”、“暗香”写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不同的是,甲文通过和_的表达方式来抒发作者对“雨荷”的赞美之情。乙文则通过,把“暗香”的具体寓意揭示出来。(4分)
甲文第②段中描写红莲的语句“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可用一个四字成语来替代,但如果这样替换就起不到的作用。(4分)
乙文中第③段、第⑤段各有一处写到眼睛“湿润”,请以选文为依据,用自己的话说出眼睛“湿润”的原因。(4分)
(1)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联系甲文,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3分)
荷,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请你打开记忆的宝库,写出两句吟咏荷花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或出处。(4分)
(1),。()
(2),。()
芦花荡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文中为什么把老头子比喻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这里的“愿望”指什么?
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