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辨析改错(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阅读下表内容判断:

名称
兴起时间
兴起地区
概况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中国
在中国、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广泛传播。
基督教
公元前1世纪前后
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地区
从欧洲逐渐传入亚、非、美洲。
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初
阿拉伯半岛
其创始人为默罕默德,宗教经典为《圣经》

上述表格中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1)错误: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
(3)错误: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历程。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哪一历史事件?(1分) 指出当时在理论上、思想上对哪两个重大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而导致这一事件发生?(2分) 简要分析这一事件导致的后果。
材料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摘自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2)根据世界历史知识,从国际形势角度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并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承认了市场关系的作用,它构成了这一政策的核心。
——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三评述的是苏俄哪一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指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给我们最大启示是什么?

实现和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统一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三世纪,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即现今的台湾,当时吴人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上就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公元七世纪,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从那时起大陆居民也开始迁居澎湖地区,其后逐渐向台湾本岛发展.
──《台湾志略》
材料二: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三: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渍,但我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
材料四: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就是说,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国大陆与台湾在三国时就已经有了联系,从那时台湾就已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再举出一例中国古代史上加强对台湾管辖的事例?
(2)材料二中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此后台湾得以重归祖国主要原因是什么?
(3)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美国在国家统一问题上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各自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4)材料三、四涉及到的两个国家在解决统一的问题上分别主张采取什么措施?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有何认识?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认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请回答: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最后完成分别是在什么朝代?(6 分)
(2)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3)材料二中“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哪个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5)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政要》
材料二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话是谁说的?他的这种做法对民族政策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盛况?出现于哪个朝代?此时期形成了什么新的民族?
(3)两千多年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中国的近代化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艰难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探究。
材料一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
材料二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上百道变法法令,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四

(1)材料一《海国图志》目的是什么?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序幕是什么?
(2)材料三后来发展成为什么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写出各历史人物领导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什么?(4分)
(5)结合上述问题概括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过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