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拐点前,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可招到人;拐点后,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意的人。“刘易斯拐点”理论对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直接启示是
A.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B.压缩生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
C.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用分配公平促进效率提高 |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用工环境,维护劳动者权益 |
管理学中经典的“木桶原理”,说的是木桶的蓄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这蕴涵的哲理是
A.量变引起质变 | B.整体离不开局部 |
C.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 D.事物发展是不平衡 |
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
C.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几年前,中科院曾预测“刘易斯拐点”将出现,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拐点”之说似乎不攻自破。而2012年春节后的“用工荒”却为“拐点”拉响了警号。其实,如果不将“拐点”的出现预设在某个时间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过程,那么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拐点”的判断是基本符合实情的。材料对于我国是否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分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是精确的②“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判断具有客观性③在一定条件下时间可以作为一个标准来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④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 | B.客观规律性 | C.直接现实性 | D.主观能动性 |
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挡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机能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