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今春最温暖、最感动的一句话!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庄严承诺,让人振奋和憧憬,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追求幸福与尊严,是人的崇高价值取向。党和政府顺应这一必然趋势并针对当前客观实际的新问题,将“人民的尊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政府工作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和落实,是国家发展的最高思想理念的新变化,也体现了新世纪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之后的新期待、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哲学依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经济大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2
世纪亚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经济区域化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领导作用。中国与日本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基本国情差异甚大。两国战略资源各有优劣,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在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方面要明显强于日本。日本在知识技术资源与国家资源利用方面要明显强于中国。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十分匮乏,其中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十分低下。中国利用国际资源方面能力相当小,中国既不是软件技术输出大国,也不是软件技术输入大国,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开放环境,有效吸收全球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和知识信息。中国已成为日本企业海外投资首选地。
(7)结合材料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发展对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8分)
材料二 2001年日本前首相小泉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东亚国家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中日关系跌至1972年复交以来的最低点。2006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改善对华关系。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的“融冰之旅”、12月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的“迎春之旅”、2008年5胡锦涛主席对日本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迎来了新的机遇期。但在2010年9月7日,随着日本军方在钓鱼岛扣押中国渔船,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在钓鱼岛事件中,中国政府表现了不可妥协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和强硬的理性反制措施。
运用所学的政治学知识回答:
(8)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可妥协?(4分)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8分

材料一:读表1 我国西部某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单位:%)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39.3
37.8
37.2
37.0
49.2
47.5
45.0
44.5

注: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60%以上者是绝对贫困;50%-60%者为温饱;40%-50%者为小康;30%-40%者为富裕;30%以下者为最富裕。
材料二:读表2 我国西部某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6350
6750
7800
8570
2355
2390
2576
2850

材料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句出自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话,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新生代农民工(即80后90后农民工)约占70%。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不仅要求在打工中挣钱,更希望扎根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高,不愿从事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思想活跃、有梦想有追求,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但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
材料四: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扩大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新型组织的覆盖面;提高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注重从专业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等党员中选拔村组织书记;以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为重点,加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巩固农村基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建立党员干部受教育、科技发展上水平、农民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怎样看待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价值观?
(3)结合材料三用政治学知识,分析说明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应如何更好的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盲目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造成水土流失加剧。近年来,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 保护,特别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把退耕还林还草做为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采取补助粮食、现金和种苗的办法,鼓励 农民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广人工种草、舍饲养畜。此外,前不久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对涉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有相关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几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
从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传统做法,转变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这一转变在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观方面体现了什么道理?(14分)

材料一: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经过近些年的改组、改造,我国的国有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也涌现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但是,效益不高、机制不灵活、产品单一的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国有企业必须建立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
材料二: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政府要转变职能,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加强立法工作,维护市场秩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1)上述两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2)运用这一原理对两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作简要分析。

材料一: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更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创造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
材料二:某校政治老师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学生回家乡作“三农”问题的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一位同学在社会调查报告中写道:“我的家乡原来经济十分落后……迷信盛行。去年,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团入村住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立‘科学文化读书室’.建立‘科技示范户’.‘干群同心户’等。了解群众愿望,解决群众困难,帮助群众出谋,启发群众如何走向市场,引导群众树新风.破迷信,打开了农村工作新局面。农民眼界开了,与政府的距离近了,农民找到了致富路——推广绿色蔬菜种植。家乡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年人均收入达3000元,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丰富了,传统古老的花灯队成立了,并参加国家级比赛捧回了大奖杯。”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 从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⑵该中学生的调查报告中总结的做好“三农”工作的主要经验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