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划线字注音。
买履( ) 自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涉江( )
遽契其舟( )
阅读《狼》一文,回答各题。
狼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缀行甚远 |
缀:连接、紧跟 |
B.恐前后受其 敌 |
敌:敌人 |
C.屠 暴起 |
暴:突然 |
D.乃悟前狼假 寐 |
寐:睡觉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一 犬坐于前
A.狼不敢 前
B.一狼 洞其中
C.意将 隧入以攻其后也
D.屠自后 断其股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
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B.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C.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D.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2)公仪休不接受大家献鱼的主要原因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
护城河 |
B.委而去之 |
委托 |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险阻 |
D.亲戚畔之 |
背叛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旨明确,高度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通过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文章层次分明,开篇明确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
C.文章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使用了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D.文章语言晓畅明白,精炼准确。论证时擅长蓄势。使用了对举、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砦 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 ②。
先是 ③,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 ④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⑤出御贼。
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 ⑥,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
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城 ⑦十二砦,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⑧。 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
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砦,同"寨"。②行:这里指前往御敌。③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④钤辖:地方统兵官,位在总管之下,都监之上。⑤更:轮换。⑥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⑦城:修筑城墙。⑧相踵归业: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上自 劳军劳:
②亚夫乃传言开 壁门壁:
③各 将三千人将:
④不如 俟春深入俟: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②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将下面图表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4)【甲】【乙】两文都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周亚夫是一位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将军,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呜呼! 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 ① 已有公辅 ② 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 ③ 物,以色假 ④ 人。虽对人主 ⑤ ,必同而后言。毁誉 ⑥ 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颁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⑥假:看待、对待。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又何 间焉 |
间: |
|
②小大之 狱 |
狱: |
|
③政事文学非不敏且 博也 |
博: |
|
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 望 |
望: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②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3)认真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乐全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
(4)【甲】文中特别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