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 |
| B.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 |
| C.描写了村民封闭保留、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 |
| D.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公有制生活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 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
| 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
| 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
| 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
近代史专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的是
|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
|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 D.改良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 |
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宜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中英两国的“光荣革命”
|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的流血牺牲 |
|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
| 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
|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有政体不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由此可见
| A.民权主义是民主革命的核心 | B.民族主义可以促进政治革命 |
| C.民生主义是民主革命的目标 | D.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缺一不可 |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的“新观念”主要是
| A.“师夷长技” | B.“中体西用” |
| C.“君主立宪” | D.“民主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