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⑴儿子比我高了。
⑵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⑶“你病了。”我说。“噢,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
⑷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⑸“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
⑹“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⑺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以后该怎么办。
⑻“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⑼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⑽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⑾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⑿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⒀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⒁“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⒂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⒃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联系语境,解释第⑽段中加点的词语。
按图索骥:                                                             
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
( 后悔 )——(       )—— (       )——(      )
揣摩第⑻段画线句中“咬着牙”这个短语,分析它在表达上的好处。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独句成段,强调“儿子”长大了,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后悔后悔后悔后悔
B.第⑹段“我”逼问“儿子”和第⑻段“喋喋不休地指教”,表现母亲是一个冷漠的人。
C.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中心的作用。
D.文中的“儿子”愿意接受磨炼,在母亲的指点下,学会了独自去医院看病。

你怎样理解第⒃段画线句?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曾从长辈口授的“路线图”中获得过什么益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
①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②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③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
④大学四年,花开花落。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⑤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 “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一霎时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于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⑥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
⑦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
⑧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⑨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
……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本文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中“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一句,一方面表明了父亲为“我”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第7段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了铺垫。
B.第4段中母亲化“打”为“拍”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但母亲的爱子之心却表露无遗。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多出可见。
C.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 生活中的小事,赋予那些普通的事情以深刻的含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D.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典雅华丽的词语,作者以发自肺腑的深情,为平淡的母亲抒写了一首朴素感人的赞歌。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
(2)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
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阅读丁启阵的《假如月亮从天空消失》一文,完成小题。
①假如,天空中突然不见了阴晴圆缺变化无穷的月亮,世界将会怎样?人类将有何反应,作何感想?将来,或许是不远的将来,便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出现这样的情况。
②有一句被广泛引用的名言,叫“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已经存在了46亿年的月亮,其存在的合理性却遭到了质疑:一二十年来,相继有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月亮是引发地球许多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的说法,乃至建议政府摧毁月球。
③1991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数学教授亚历山大·阿比安曾异常肯定地说:“我现在无法预测人类何时会摧毁月球,但这件事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据说,美国政府的确曾经有过在月球表面引爆原子弹以摧毁月球的计划。但是,经过权衡,这一计划的风险过大,使得该计划以流产告终。
④10年之后,又有五名俄罗斯科学家称月球是一只体格庞大的寄生虫,月球强大的引力将地球拉歪了,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导致地球自然灾害不断。而如果将月球摧毁,地球也就不再倾斜。如果地球的倾角变成0度,季节变化就将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地球就会拥有适宜的气候,沙漠会变成绿洲,农作物会茁壮成长。克里姆林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幕人士表示,俄罗斯政府向这些科学家承诺,将对这一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研究。
⑤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耸人听闻的大事件。
⑥此时此刻,作为有着悠久的仰望星空历史的诗歌大国的一个匆匆过客,我的脑子里立即浮现出众多与月亮有关的美好诗句: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朦胧美丽而又无奈哀愁的世界与人生,是如此地真实与亲切,令人留恋不已。
⑦当然,科学家和政府也可能在摧毁那个上帝创造的、业已存在了46亿年的月亮之后,弄一个人造月亮,悬在天空,以安慰我等有怀旧情结的人们。但是,假造的月亮,真的能有安慰心灵的作用吗?我深表怀疑。(摘自2011年12月24日“新华网”,有删改)
科学家要求摧毁月亮的理由是什么?假如没有了月亮,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第③段画线句中的“据说”能删去吗?为什么?
假如真的摧毁了月亮,世界将会怎样?请你发挥想象,写出可能出现的情形。(不少于三点,3分)

(一)女儿枕
凉月满天
母亲抱过来一个枕头,说:给你枕。
我接过来细看,然后大笑。这枕头,拳头大的蓝圆顶,用数十年前流行的女红工艺“拉锁子”,各勾勒了两片南瓜叶,一朵五瓣花,三根卷须子。蓝顶周围又镶了一圈四指宽的果绿布。大红绒布为身,红布身和绿枕顶接壤的地带,又一头用两块小小的菱形花布缝上去做装饰。整个枕头,两头粗,中间细,娇俏,喜庆,憨态可掬,像个小胖美人掐着小腰肢。
我娘的手极巧,她是飞翔在柳润烟浓土膏肥沃的农耕时代的一只红嘴绿鹦哥,若是出身富贵,那便是整日不出绣楼,绣香袋、描鞋样、给哥哥兄弟做丝绫覆面的鞋;即使出身寒门,纳鞋底啦、绣花啦、用高梁杆做盖帘啦、给小娃娃做老头虎鞋啦,无不拿得起放得下。
在做这些针头线脑的活计的过程中,她入神的哼哼唱唱如波平水镜,映照出一个乡村少妇恬静自足的内心。那一刻,她忘了囤里没有余粮,炕席底下没有余钱,将近年关,大人娃娃的新衣裳尚且远在天边,猪肉也没得一斤。好像用一根银针穿上五彩丝线,便能够绣出一个明丽如绸的春天。而我那经常被心烦的她呵骂的惊惶的心也踏实下来,无比安定,守在她的身边,像一只猫咪晒着太阳卧在花丛。
现在女儿已读高中,青青子矜,悠悠女心。人也拔条长开,像竿青竹绽着碧叶。她大了,我老了,鬓边银丝初现,我娘更像根老去的芦茅,银发纷披,一根黑丝也看不见。
今天我颈肩疼痛,卧病在家,渐觉烟气笼人,呛咳流泪,回过神来,劈破音地大叫:“娘——娘——”“喀嗒”一声门响,母亲从她的卧室里冲出来,一迭连声地说:“坏了坏了!”
不用她说我也知道坏了。
撑着爬起来,出去看,她又在熬花椒水!又忘了关火!
昨天夜里她熬花椒水熬到干汤,幸亏我先生凑巧进厨房,替她把火关上。看着今天又被烧得通红的铁锅,我摁着疼痛的颈椎,口气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花椒水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可用可不用,以后把这道工序省了!不要再熬了!”我的母亲好像没听见,开油烟机,开水龙头,开窗,冰冷的西北风扑面迎上。我兀自检查炉灶,排查隐患,过一会儿才随口问:“你熬花椒水干嘛?”
她扭过头来,看了我一眼,说:“我想给你做臭豆腐……”
那一眼让我的心霎时间如同刀剜——她那张皱纹纵横的老脸上,是满满的羞惭。
什么时候,她这么老了?
从我记事起,她的两颊就酡红平展,像枚光壳的鸡蛋。农村妇女不懂打扮,平时只用猪胰子洗脸,活脱儿把她洗出一副好面相。可是现在她脸色灰黄枯干,脸上是纵横的沟壑,嘴巴可笑地向里瘪着——安了假牙后特有的情状——一副老婆婆相。
农村苦寒,这几年她都和老父亲一起搬来依附我过冬,刚开始还颇有精神地说我买米费钱,买面费钱,买东买西一概费钱,还想替我当家,我坚决不让。笑话,那是我的家啊我的家。她爱闹,我爱静,她轻浅,我沉重,我们母女,真是天生的眼不对睛。
可是今年我买东西她一概说好,我回到家桌子上已摆好热饭。除此之外,几乎感觉不到她的存在。她的房门紧闭,没有丝毫的声息外泄。她的人生已经结束了征战,她拱手让出生活的所有大权。只保留一点根据地小如鸡蛋,在这个鸡蛋壳里竭尽全力做道场。我每天都能享受到“亲娘牌”的丰盛午餐。
可是今天熬花椒水被我禁止,明年,谁知道又会以衰老为由,禁止她的什么技能?我享受娘饭的机会,就像拿在手头的钞票,只能是越花越少,越花越少。
可是我的娘啊你又为什么羞惭?
你觉得你的衰老是可耻的,你的无力让你无能为力,可是你的面前是你亲生亲养的女儿,你情不自禁露出的惭色,是对我的鞭挞和斥责。
我的自责闪现,她马上把惭色收敛,像是冰皮快速没入水面,把注意力转到我脖子上面,试探地揉一下:“疼啊?”
我不在意地闪开:“没事,老毛病。”时至今日,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我已经不再习惯和哪怕是亲生父母的任何触碰。我这个冷情冷心冷肝冷肺的女人。
“哦。”她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
我吃饭,午休,午休完毕起来做事,一气埋头到傍晚。她进来了,抱着这个枕头,说,给你枕。我抱着它,又笑又疼。天知道她怎么戴着老花镜,拈着绣花针,针走线缔,做这项对于七十岁的老人来说十分浩大的工程!
我决定不用它睡觉,要安放茶室,当成清供,明黄的榻上它安详横陈,如同青花瓷盆里水浸白石,九子兰生长娉婷。
可是她说:“要天天枕着睡觉啊,治颈椎病。”
母亲又走了,轻手轻脚回她房间。
暮色四合,一室俱静。
我搂着枕头,像搂着一笔横财。
纵观全文,谈谈标题“女儿枕”的含义。

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娘更像根老去的芦茅,银发纷披,一根黑丝也看不见。

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你情不自禁露出的惭色,是对我的鞭挞和斥责”。

结尾说“我搂着枕头,像搂着一笔横财”,“横财”是什么意思?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新闻,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新闻,最合适的一项是()
中新网9月12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9月11日至12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长罗照辉大使在北京应约与来华工作访问的日本外务省亚大局长杉山晋辅就当前中日关系举行磋商。
罗照辉全面阐述了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严正立场,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坚定不移,要求日方立即撤销所谓“购岛”的错误决定。
罗照辉强调,中方决不承认日方对钓鱼岛的非法侵占和所谓“实际控制”,决不容忍日方对钓鱼岛采取任何单方面行动。日方必须立即纠正错误,回到对话谈判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上来。
目前,钓鱼岛事件已经影响到中日民间和经贸往来。中日关系的严峻局面完全是日方一手造成,中方希望日本方面改变他们的错误行动,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条件。

A.中日就两国关系举行磋商。
B.中方不承认日方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
C.中方要求日方立即撤销“购买”钓鱼岛的决定。
D.钓鱼岛事件已经影响到中日民间和经贸往来。

巧克力:宠物狗的致命毒药?
①在美国,流行一种说法:体型小巧的宠物狗不能吃巧克力,否则就有丧命的危险,哪怕只吃了一丁点。我的朋友养着一条“吉娃娃”,有一次我亲眼见到这条小狗在吃过巧克力后,在房间内疯跑。难道甜美的巧克力真是狗儿的致命毒药?
②犬类陪伴着人类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人与狗有着同样的食物偏好。然而对于甜食,虽说人类可以轻松消化,狗儿却不能,人类最爱吃的巧克力对它们还有毒害作用,有时甚至会夺走它们的生命。狗儿食用的巧克力越多、越正宗,它受到的伤害也越大。可能由于抵抗力的原因,大型犬吃一点巧克力不会发生什么大问题,而小型犬的主人就应该特别注意了,不能让你的爱犬食用一丁点儿巧克力。
③巧克力由可可豆加工而成,含有多种甲基黄嘌呤的衍生物,咖啡因和可可碱就属于这类物质。这些物质会与细胞表面的某些受体结合,从而阻止动物体内的天然物质与受体结合。服用小剂量的甲基黄嘌呤类物质,狗儿会呕吐、腹泻,而人类却会有一种欣快感。巧克力含有大量的可可碱和少量的咖啡因,如果狗食用过多的巧克力,就会发生肌肉痉挛,甚至休克。服用可可碱和咖啡因后,狗的心跳速率会骤升至平常的两倍以上,某些狗还会四处狂奔,就像喝了一大杯浓咖啡。
④狗也能消化少量的巧克力,具体能消化多少,则要看它的体型和食用的巧克力种类。无糖烘焙巧克力含有的甲基黄嘌呤的量,是奶油巧克力的6倍以上。据专家透露,对一些小型犬而言,4盎司(约120克)的奶油巧克力就可能是致命剂量。
⑤海克特是一位有着16年从业经验的兽医,他说:“虽然不少狗生病,但是真正死于巧克力的,这16年来我只见过1条。巧克力对狗的毒害作用,可能是一种慢性过程。”
⑥如果只是吃了少量的巧克力,小狗尚能抵抗,不用劳烦兽医们。倘若吃得又急又多,那就只有逼它吃下活性炭,把巧克力中的甲基黄嘌呤类物质清除掉,避免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尽管巧克力不能在刹那之间夺走小狗们的生命,主人们还是少给自己的爱犬喂食巧克力。
根据说明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
食用大量巧克力 与细胞表面的某些受体结合,通过消化系统进入 危及生命。
第③段两处划线句都用了 说明方法,任选一句说说它的作用
阅读第④段后说说,对于小型犬来说,食用等量的无糖烘焙巧克力和奶油巧克力,哪一种危害更大?为什么?
请说出第⑤段首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结合选文以及链接材料,说说你对饲养家犬有哪些思考。
链接材料:
⑴据报道:由于相关管理法规滞后,城市注射过狂犬疫苗的狗很少。而每天被狗咬伤的人却很多,城市环境也受到污染。养狗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应根据我市目前养犬的实际情况,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管理经验,尽快制定城市犬类管理规定,使犬类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⑵抗震救灾中见到这样的情景:要是废墟旁有赶不动的家养狗,说明那下面一定埋着主人。不理睬它,它会不停地叫;掘地救人时,它直盯盯地瞅;等到主人身体露出,狗会冲上去刨地,直到刨得脚掌流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