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平面镜M平放在桌面上,E、F是粘在一起的两块硬纸板,F可绕垂直于镜面的接缝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入射光线AO沿E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此时∠BON ∠AON(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若将AO向ON靠近,则OB向 靠近;若光线沿BO入射,则经镜面反射后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 的。
(2)在下图乙中,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叠,则在纸板F上都 (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 。
(3)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如图所示,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边长为4.5毫米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_________亮斑(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是光的_______________造成的;再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的距离时,你会发现地面上那个亮斑将变_________(大/小);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亮斑(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_ 。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 _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_ (选填“能”或
“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 。
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他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
(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
(3)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观察了水的自然冷却过程,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水温随时间变化图像如丙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做上述实验时是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 0C左右。
右图是某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 _.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关系.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3)点燃蜡烛后,某同学发现镜中出现了A蜡烛两个不重合的像,为了保证实验效果,他们应选择 (选填“平面镜”、“较薄的平板玻璃”或“较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
(4)当把B移到A 的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B与A的像完全重
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5)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_______。理由是:_______ ___________。
(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图,小组成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像的大小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关 |
B.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 |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
D.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在玻璃板后成一实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