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社会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题。
各种无机盐在原生质中具有一定的比例,若以人体体液中Na+的含量为100计,则K+为3.68,Ca2+为3.10,Mg2+为0.70,Cl-为12900,Al3+含量极低。这种比例与海水的成分相似。
(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2)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列为食品污染源之一,成人每日摄入铝元素的量应控制在4 mg以下。问铝元素含量较多会引发人体什么疾病?
(3)油条是我国北方常见食品之一,油条的制作口诀是“一碱、二矾、三盐”,其中的“碱”“矾”“盐”分别指什么物质?
(4)炸油条时,1 kg面粉需加0.5 kg水,4 g“矾”,10 g“碱”和“盐”等辅料。若在烹炸过程中质量减少20%,试通过计算说明,100 g油条中的含铝量是否超过安全摄入量?
(5)请列举(食品添加剂除外)三种日常生活中铝元素进入人体的源头。
氯化钠是生产、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应用很广泛。
Ⅰ.图甲和图乙分别是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图甲中的x= 。
(2)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时,由图乙的结构可知,氯原子容易得到钠失去的1个电子,从而形成最外层有 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的氯离子,氯离子用化学符号表示为 。
Ⅱ.如表是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NaCl |
35.7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37.3 |
37.8 |
(1)30℃时,将10g氯化钠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到的氯化钠溶液属于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医用盐水(溶质为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为0.9%,现有200mL该盐水(假定该溶液的密度为1g/mL),其中含NaCl的质量为 g。
(3)学生化学实验活动之一: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该实验需要的仪器有药匙、托盘天平、玻璃棒、胶头滴管、 (从下列图中选择写出名称)。
Ⅲ.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制取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xNaCl+yH2OzNaOH+wH2+vCl2↑,若w=v=1,那么x=y=z=
(填数字)。
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新出土重要文物500多件,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高3.95米的青铜神树、象牙等,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一)青铜古称“吉金”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出现的合金,青铜属于 (填“金属”或“合成”)材料,青铜的硬度比纯铜 (填“大”或“小”)。
(二)生活中铜制品长期露置在潮湿空气中会锈蚀,生成“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
【查阅资料】Cu2(OH)2CO3+2H2SO4═2CuSO4+CO2↑+3H2O
【工艺流程】为从某锈蚀的铜样品中回收铜并制得硫酸锌,取该铜样品(除含有铜、锌和铜绿外,不含其它物质),进行如图操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a中含有H2和 (填化学式),溶液A的颜色为 色。
(2)操作Ⅰ的名称是 ,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写出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一个即可),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古代“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传入西方,将西方的宝石传入中国。茶叶中含有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维生素C属于 (填“有机”或“无机”)化合物。
(2)维生素C是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将维生素C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CO2和H2O,测得生成物的总质量为30.4克,其中水的质量为7.2克,则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克。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丙物质的溶解度为 g。
(2)t2℃时,往盛有50g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0g甲固体,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3)除去甲中含有的少量丙,可采用的方法是 法(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将t1℃时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图一是1至18号元素、图二是38号元素锶(元素符号为S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图一中,X= 。
(2)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
(3)你还能发现的规律是:同一周期(横行)从左往右 依次递增(写一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