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本1-4段,回答小题。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五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8岁到10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8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出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大的变化。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成依赖于母亲。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我们上面已经谈到过母爱。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到了的或者荣格的方式爱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无条件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从另——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
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
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套袖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
B.“套袖’’是行文的线索,作者三见孙犁老师,次次都写到了套袖,并通过套袖反映出孙犁老师的不苟言笑与宽容。 |
C.作者说孙犁老师的住处是高墙大院,并特意用了引号,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 |
D.孙犁老师是大作家,“我"怕见大作家,套袖消除了“我”对孙犁老师的怕。戴着套袖的孙犁给了“我”亲近感。 |
E.文章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感情,余味无穷。作者开篇就以拟人的手法写养在笼中的鸟都怕孙犁,为什么这么写?(4分)
作者说“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你认为孙犁珍爱的还有什么?作者提及孙犁在《山地回忆》中写的“布袜子”有何用意?(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
艾斐
所谓文化价值的质点,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价值质点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命之腱与活力之源,是文化主体劳动绩效的凸显,更是文化对人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体现。特别是在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效能和价值取向均呈多元化格局的今天,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精神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对于文化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副价值。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从来都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他们的一切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这便是文化价值的质点,也即文化价值的核心与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文化价值的质点一旦易质,其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必就要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低俗、畸靡的渊薮。
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此种种,既是文化的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只有在赋有了这样的性质和达臻了这样的效能之后,才可望使质点的效能实现。
正因为如此,文化价值的质点也便被赋予了独具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文化价值的质点,即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文化服务过程中,不论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则都应当和必须赋有和服膺于真、善、美的品格、性质、目标与效能,发挥思想引导和精神提升的积极作用,产生淳化社会风气和铸冶民族灵魂的巨大效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体价值与本质价值。
文化的这一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线。文化一旦离散了这个价值质点,其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随之而消失殆尽。下列对“文化的价值质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文化创造是以精神救赎为目的,而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 |
B.文化的价值质点没有固定的内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今天价值取向多元化,文化的价值质点也是多元的。 |
C.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服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服从于真、善/美的文化品质,价值目标与社会效能。 |
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底线,不能背离。文化一旦背离价值质点,它的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消失殆尽。 |
请根据文意,概括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的内容。(3分)。
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有何现实意义?请简要分析。(3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震心
朱佳
隧道里光线昏暗,只有前方一点雪白的光,烟头般大小。那是尚永和雪梅此行的终点。
尚永走得急,为了等落在后面的雪梅,就停下来,刚把烟点燃,一滴水珠从隧道顶滴落,砸在烟头上,炭火一样红的烟头还没来得及冒烟,就噗地灭了。雪梅刚好赶上来,瞅了他一眼,手里攥着一件白色的东西,在闷湿的空气里一扬,说:“怎么样,就在这儿把事办了吧,免得再走。”
不用看,尚永也知道雪梅此时的脸色。他哼了一声,意思是“不行”。
隧道尽头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混杂着人们的尖叫,还有犬吠,有些恐怖。那里是终点,没有出口,要回到外面的世界,必须原路返回。
被浇灭的烟是尚永的最后一支。他刚才在隧道外面等雪梅的时候,就吸光了所有的烟。现在,仅有的一支也湿了。尚永无奈地把烟扔到地上,用脚踩瘪。雪梅听到隧道底端的叫喊,来了气,快走几步,扔下一句话:“你都三十好几了,还是永远长不大。像你这样,怎么过日子?”
尚永不回答,闷着头跟在后面。
隧道的地面湿漉漉的,凸凹不平,踩在上面容易打滑。尚永小心地注视着雪梅的脚步,以防万一她摔跤,他可以及时扶住她。可是,一直走到隧道底,他都没有机会。
隧道底端显出一道深绿色的铁门,充满惊惧的叫喊声就从后面传出来。铁门上用红油漆写着:每次最多仅限十人。从门外无法看到门后的内容。雪梅在铁门前停住脚步,两手一抱,怨气十足,想不通尚永带她来这里的目的。
两秒钟的工夫,嘶叫声彻底平息,铁门徐徐地被打开,一群人兴奋地走出来,有大人,孩子更多。他们看上去挺高兴,看见门外的这对男女一筹莫展甚至怒气冲冲的样子,都觉得奇怪,两口子吵架,凭什么上这儿来?莫名其妙。
等人走光,尚永从衣兜里拿出十张门票,交到看门人手中。看门人诧异地接下门票,又扭头看了看尚永身边的雪梅,撇了撇嘴,暗想这年头,什么怪事都有,然后关上铁门,在前面领路。
看门人把尚永和雪梅带到里面,那里有一个四方铁质平台。平台的周围围着铁栏杆,平台前面的隧道顶端,遮盖着铁皮顶棚。平台上并排放着三排椅子,每排椅子之间也有扶手栏杆。雪梅生气地走进去,坐到最边上,脚踩在铁皮上,咚咚地响。看门人看这架势,知趣地离开。他一边走向控制室,一边想,这叫什么事,包了全场进来吵架?!
尚永也坐下来,故意和雪梅隔开一个位子。他们前方的铁皮顶棚,像天文台的观察台似的,缓缓打开,露出一片蓝天。日光漏下来,照亮另一个天地:一个人工小池塘,池塘周围有房子、假山、塑料花草、塑料家禽,还有一辆仿造的塑料吉普车。都是假的,却做得逼真。
原来,他们这座城市是地震多发地带,政府就故意修建了这个地震模仿室,让人们亲身体会一下地震的滋味,以使人们在真正地震时,临阵不乱。
雪梅听说过这里,但从没来过。她先被那突然打开的天顶吓了一跳,很快平静下来,把手里的白纸抛向尚永,“签字吧,我没时间陪你玩。”
“等结束了再签也不迟,就五分钟。”离婚协议书飘落在脚跟,尚永弯下腰捡起来。他记得,在他和雪梅初相识的时候,两人发过誓,生死不离。现在,他们的婚姻就面临着一场最大的地震,他们的爱情处在震心。
看门人按下地震启动键,人工模仿的风声呼啸而至,雨丝从池塘的上方飘落,逐渐变成倾盆大雨。他们身下的铁制平台开始摇晃,越来越激烈。尚永抓紧了面前的栏杆,去看雪梅。雪梅紧闭了双眼,双手也紧紧地握住栏杆,身体像在一艘遭遇海啸的小船上颠簸。雪梅忽然想起来了,她曾经开玩笑似的对尚永说:“如果地震了,我们被压在房屋之下,如果只有一个人有生还的机会,我要你活着。我不希望你先走,因为我无法承受失去你的痛苦。”两行泪,从她的脸颊滑落。尚永在地震中,看到了那泪,自己的眼睛也模糊了。
此时,地震进入高峰,房子倒塌了,吉普车冲进了池塘,狗叫声和人们的奔走呼号混成一片。尚永和雪梅沉默着。
看门人在控制室里看着这两个人,他们是这个地震室开办以来最安静的顾客。
模拟的余震也过去了,一切平静下来。按常规,看门人应该请他们出去,迎接下一批顾客。但是这次,他没有动,他要给这对夫妻更多一点时间。
尚永拿起离婚协议书,他确信雪梅的心不会没有震动。“我们,还有机会吗?”尚永问。
雪梅抹去泪水,说:“这是一场人工地震,而我们是生活在现实里。我和你的区别,就是你永远生活在想象里。婚姻,需要实际。请你签字吧。”
尚永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掏出了钢笔。
雪梅拿走了自己的那份,走下平台前,从兜里拿出一包香烟,递给尚永:“我料到你在等我时就抽完了烟,这是我在路上给你买的。以后,一个人,要学会照顾自己。”
雪梅走了。看门人不得不请尚永离开。他注视着这曾经是夫妻的两个人,一前—后默默消失在隧道拐弯处之后,才开始迎接下一批顾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21期)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隧道里光线昏暗,只有前方一点雪白的光,烟头般大小”“隧道尽头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混杂着人们的尖叫,还有犬吠,有些恐怖”等语句交待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烘托出文章主题。 |
B.从看门人目睹男女主人公进入铁门开始到看门人目送两人离去的过程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的种种表现让看门人啼笑皆非。 |
C.小说主要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呈现主人公微妙、复杂的内心活动。 |
D.模拟地震的场景让“雪梅”陷入了她和丈夫曾经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往事中,作者巧妙地设置了这个环节,使得文章更具吸引力。 |
E. “尚永”和“雪梅”各自都在努力挽救自己的人生幸福,只是,二人选择的方向不同。前者选择了努力弥补、继续相守,后者选择了坚定地迎接新的生活。小说中的“尚永”和“雪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小说为什么要以“震心”为题?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对话马可:“真正的奢华在精神”
谈定制:最欣赏的设计师是大自然
记者:此前“无用”工作室有承接高级定制吗?您为彭丽媛女士定制服装的过程是怎样的?
马可:这次为彭丽媛女士提供的部分服装是我首次尝试为专人设计,我对专人设计的理解是——符合设计师个人审美、价值观的前提下为特定对象所提供的适合其需求的服装服饰。
记者:您怎样看待这次“一夜成名”?
马可:我会一如既往地生活。所有声名财富都是镜花水月。
记者:您最欣赏的设计师是谁?
马可:我最欣赏的设计师是大自然,它设计的70亿人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
记者:您怎样理解“世界的,中国的”?
马可:世界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不同的国家就像身体的各个部分。关键的不是哪个国家是心脏、哪个国家是大脑或是皮毛,而是每个国家对世界都有不同的价值。包容差异才能产生和谐,而包容的前提就是不以自我为中心。
谈“中国范儿”:穿起来像中国人的服装
记者:有人说,这次彭丽媛女士着装为本土高端品牌带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也可能使中国消费者盲目追求国外奢侈品牌成为过去式。您怎样看待这次引发的中国本土设计的发展机会?
马可:好事!中国人可以正视镜子里的自己了。不久前有一个人问我:什么是“中国”时装?
回答:穿起来像个中国人的服装。
记者:在当下中国,一面是价廉低质的成衣到处飞,一面是富人对国外奢侈时装的狂热。作为设计师,您觉得有什么责任?
马可:今天的时代中真正的时尚不再是潮流推动的空洞漂亮的包装,而应该是回归平凡中再见到的非凡,我相信真正的奢华不在价格,而应在其代表的精神。我理解的设计师的责任包括三类,对于过去文化的传承责任,对于当下的道德责任以及对于未来的生态责任。道德责任是指设计师不过分地刺激人们的感官欲望而企图引发更多的盲目消费,以期更大的商业利益。
谈“无用”:非品牌非时装的公益组织
记者:从“例外”到“无用”,从高级成衣到高级定制,17年中,您个人经历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马可:30岁以前是想明白“我”到底是谁,30岁以后是如何让这个“我”消失。
记者:您如何描绘作为设计师的自己?
马可:这个世界不缺乏能够设计出时尚的、优雅的、性感的、漂亮的时装的设计师,但非常缺乏真正的服装设计师。在我的字典里,“时装”和“服装”这两个词的含义有天壤之别。
记者:此前您曾强调“无用”是一个公益组织而非品牌,也非时装。这是为什么?
马可:“无用”既无经营策略和商品企划,也没有目标市场定位和营业目标,更没有响应各种流行趋势,创建7年还没有开过一家专卖店,怎么看都不像是时装或是一个品牌。
谈广东:一个比故乡更为熟悉的异乡
记者:如果时光倒流17年,您会做怎样的选择?作为东北人,您对广东有什么感觉?
马可:有些人来到人世是注定要去完成某种使命的,无论境遇如何,长期对信念的坚持和践行总会吸引机遇。广东对我意味着生活了14年的广州和7年的珠海和老火靓汤,占据了我一半的生命历程。是一个比故乡更为熟悉的异乡。
记者:目前微博上众说纷纭,“例外”与“无用”的关系。有人说“例外”搭了“无用”的顺风车,这两个品牌关系如何?您在其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马可:“例外”为我和毛继鸿于1996年在广州创立的中国第一个设计师品牌,我在1996年一一2006年担任例外设计总监,现任其艺术指导。我于2006年在珠海创建“无用”设计工作室,“无用”,是一个致力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公益性团体,其目标在于通过手工精心制作的出品向世人倡导:过自由简朴的生活,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由。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马可认为“世界的,中国的”,即各个国家的设计都有各自的特点,彼此虽然有差异,但都不可以自我为中心,应互相包容,才能产生和谐。 |
B.面对记者的发问,马可理解的设计师的责任,指的是传承过去文化的责任,担当对当下的道德责任,担当对未来的生态责任等三类。 |
C.“30岁以前是想明白‘我’到底是谁,30岁以后是如何让这个‘我’消失”指的是30岁以前响应各种流行趋势,30岁之后消弥自我,不张扬自我个性。 |
D.文章由四个话题串成,在一问一答中推动访谈的进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一个淡泊名利、勇于担当、理念独到、精神充盈的有血有肉的形象。 |
E.马可的回答机敏智慧、措辞得体,对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言语细腻委婉。全文叙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富有哲理,启人遐思。“谈广东”一节,记者的访谈提问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怎样理解“真正的奢华在精神”?(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偏爱白菜香
洪振秋
①小时候,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每一个饭桌上都有它的倩影。那年代,我每次放学回家盛好米饭、面条或玉米糊、山芋等之后,往桌上一看,就会不懂事地嘟哝一句“又是萝卜白菜”。可不管你愿不愿意,白菜几乎是天天有的菜。
②现在人的生活条件好了,吃惯了大鱼大肉,只是偶尔才会想起它,但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对它津津乐道。白菜与寻常百姓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又有“清白、耐寒”的外形内质,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无论南北,白菜皆是一种极为平民化、大众化的蔬菜,价廉而物美。嫩绿的叶子,洁白的菜秆,朴朴素素的色彩,青白对比十分醒目。古人对它有着很高的评价,曰:大味若淡。淡淡的甜,故而你不会吃厌吃腻。除做菜肴外,因性寒,还具有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颇为推崇。
③我常把白菜当作豆腐的情侣,在我的家乡,她俩几乎形影不离。白菜叶煮豆腐,菜秆炒豆腐香干,还有菜花烧豆腐角,这些皆是母亲的拿手好菜。白菜经过风霜雨雪后,其涩味淡了,甜味却增加了,用菜油先把嫩脆脆的菜炒蔫后,再把豆腐切成细片,铺盖在白菜上,小火煨几分钟,便可盛在盘子里吃,白菜味、豆腐味、菜油味混杂于热气之中,闻之让人垂涎欲滴。
④那个年代,冬季蔬菜匮乏,腌菜便是大家围炉争食的美味佳肴了。我家乡的白菜有几种,有高瘦秆细的白秆菜,低矮的油灯菜,粗壮的大白菜,还有入冬便泛红的雪里蕻菜等,我们都称为白菜。瘦高的白秆菜和雪里蕻为最佳的腌菜原材料。母亲腌菜总是把晾蔫的白菜一层接一层地放进那只数十年不变的菜缸,说是老缸腌菜最能入味,铺一层白菜便撒层粗盐,盐放多少,看母亲的分寸,再将白菜一层层踏透,最后,用几块干净光亮的鹅卵石把白菜压实,经过10多天浸渍,便可以取食。腌菜炖水豆腐,是大人、小孩都很喜欢的美餐,似乎白菜味、腊味、雪味融于一体,味道鲜美可口,真的是唇齿留香啊。
⑤我进城后,仍留恋这样的时光。每年春秋之际,总喜欢在荒废的花池里播上一点“苏州青”。这种菜据查学名叫“矮脚苏州青白菜”,长成后,虽然矮墩墩、胖乎乎的模样有些“愣头青”,但其在下霜后,顿然富有美感,其身材呈平冠束腰像百合花,而绿色的椭圆叶片向内微微弯曲,像一只只盛装着雨露的如翡翠般碧绿的勺子,实在是美妙。采两棵洗净,与腊肉同炒,白菜油亮油亮的,渗透出来的脂油仍会挥发出那种独特的芳香。我也情不自禁吟出画家方仲华题的一首诗:“心洁偏爱菜根香,何须珍馐佐飞觞。人间自有清白在,莫道世俗少芬芳。”从朴素中营造出的生活情趣,真的甜美。
⑥小小白菜虽然很平常、很朴素,但她的故事却脍炙人口。
⑦明末江苏句容县的笪继良,就任江西铅山县令时,曾绘一株叶肥秆壮须茂之白菜,并题款曰:“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然后请石匠刻于碑上,以为自诫,这便是有名的“白菜碑”。
⑧清末画家吴昌硕,对白菜亦情有独钟。他出身于农家,曾与田垄菜圃相厮守,画白菜更是得心应手,形神俱备。他画白菜,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从菜圃里学来的。不光是笔墨上的功夫,笔端还带着一种劳动人民的感情,这就是来自泥土和白菜身上散发出来的精气神。所以他画出的白菜很大气,淡墨写茎秆,彩墨写绿叶,构图极为简洁,很有平民味,又脱俗不凡,意趣无穷。他曾画一株带根的白菜,配上一个带根的红萝卜,题曰:“咬得菜根定,天下何事不可为?然这菜根辣处亦难咬,却须从难咬处咬将去。”画与题款升华出一种人生哲理,振聋发聩。
⑨人们从吃白菜之味、闻白菜之香,品出人间之世味。我酷喜白菜,因为它们常常带给我欢乐和希望,甚至可以忘掉许多痛苦和烦恼。每当忆起家乡小巷“卖菜哟,小白菜……”的叫卖声,记忆中的声音总是那么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少想起白菜,但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对它津津乐道,是因为它大味若淡,让人百吃不厌。 |
B.“我常把白菜当作豆腐的情侣,在我的家乡,她俩几乎形影不离。”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告诉读者白菜与豆腐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搭配。 |
C.第④段,作者回忆了母亲腌菜的详细情况,意在告诉人们如何腌制白菜,如何制作腌菜炖水豆腐这道菜。 |
D.“心洁偏爱菜根香,何须珍馐佐飞觞。人间自有清白在,莫道世俗少芬芳。”这首小诗托物言志,道出了作者偏爱白菜的真正原因:爱白菜的清白高洁。 |
E、吴昌硕对白菜也情有独钟,他为自己所画的白菜画的题款,一语双关,寓意深刻:人能吃得苦,方能做成事;遇到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方能解决困难。请分析第⑤段画线语句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请结合文本探析作者“偏爱白菜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