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光迹,被称为流星现象。上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虚线箭头表示流星进入大气层的方向。在流星体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从地球上观看流星更为明亮的情况最可能是
A .a B .b C .c D d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20—2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 D.干旱和大风现象 |
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A.平整土地 | B.修水平梯田 |
C.深耕改土 | D.造林种草 |
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也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04年10月25日在京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温家宝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工程前线省市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读图回答15-18题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线调水线路是从金沙江、岷江将水调到黄河 |
B.东线方案调水线路全部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 |
C.南水北调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矛盾 |
D.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将会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需要逐级提升水位,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用水量大 | B.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华北平原高 |
C.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华北平原低 | D.黄河是“地上河” |
南水北调是解决北方用水紧张的举措之一,选择正确答案()
A.北调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密集、工业耗水量大 |
B.东线方案是利用京杭运河、从太湖提水北送 |
C.中线要穿越秦岭中段、跨过黄河到华北 |
D.三条路线中,西线的工程量最大 |
南水北调工程全部竣工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①长江下游水量减少,其通航能力会大大降低②基本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
③南方与北方的生态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④彻底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根据“因地制宜”的方针,下列地区与应种植农作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山东半岛——水稻、花生、橡胶 | B.四川盆地——甘蔗、水稻、甜菜 |
C.洞庭湖平原——春小麦、油菜、水稻 | D.松嫩平原——春小麦、大豆、甜菜 |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
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回答11~13题。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 )
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之一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