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1分。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
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仕吴为东观左丞。
及吴平、王浑登建邺宫酾酒,既酣,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戚乎?”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浑有惭色。
入洛,稍迁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后以母老罢归。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乃先之楚。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远近称叹。
(选自《晋书·周处传》,有删改)
[注] ①二陆:指陆机、陆云兄弟,著名学者,吴国大将军陆逊之孙。②入洛:进入西晋首都洛阳,指归顺晋朝。⑤新平:雍州新平郡(今陕西彬县)。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膂力人绝:超过
B.州曲之患:忧患
C.以情告具:全部
D.而郡经丧乱既:……以后

下列各组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处入山射杀猛兽入吴寻二陆
B.处果杀蛟反欲自修年已蹉跎
C.始知人患己甚乃先
D.后母老罢归处敦教义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周处办事果断、自有主见的一组是 (     )
①若此为患,吾能除之           ②乃入吴寻二陆
③抚和戎狄,叛羌归附           ④详其枉直,一朝决遣
⑤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         ⑥乃先之楚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处年少时不拘小节,放纵自己肆意妄为,是地方上的捣乱分子。乡中百姓把他
和山中猛虎、长桥下蛟龙一起看作是当地的三大祸害。
B.周处找到陆云,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他。陆云用“古人看重及时改过自新的行为”
这一道理来鼓励他要立志。周处听后变得勤奋好学和守信自律。
C.周处担任新平太守的时候,郡中有拖了三十年还没有判决的案件,周处详细了解
其中的是非曲直,仅用一个月时间就都判决完了。
D.周处到楚郡后推行教化,又把无主的尸体以及遗弃在野外的白骨加以埋葬,受到

老百姓的赞扬。
断句及翻译。
(1)请用“/ ”为下列文段断句。
云 曰 古 人 贵 朝 闻 夕 改 君 前 途 尚 可 且 患 志 之 不 立 何 忧 名
之 不 彰 处 遂 励 志 好 学 言 必 忠 信 克 己
(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
②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共22分)
(1)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伟,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2)光和元年,举郡上计①到京师。是时司徒袁逢受计吏,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曰:“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对曰:“昔郦食其②长揖汉王,何遽怪哉?’’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坐者皆属观。
(3)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陟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久矣,乃今方遇而忽然③,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
(4)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旁,延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叹愕。陟返与言谈,至熏夕④,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逢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仰望其风采。
(5)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赵壹列传》)
[注]①郡上计:向朝廷报告一郡税收会计的官员,也叫上计吏。
②郦食其:秦汉之际的策士,后归汉王刘邦。他拜见刘邦,只作揖,不跪拜,刘邦知其不是平常的人,把他请到上座。
③忽然:指死亡。
④熏:通“曛”,黄昏。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异:奇怪
B.坐者皆属观属:通“瞩”,注视
C.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临:俯视
D.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明旦:第二天早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B.执其手,延置上坐其曲中规,不复挺者
C.乃今方遇而忽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并不就,终于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下列各句都表现赵壹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一项是()
①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到京师②壹独长揖而已
③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
④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因举声哭
⑤壹独柴车草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出他的倨傲不驯、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无所作为的结果。
B.本文通过对赵壹的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描述,表现他既要借权势显扬名声,又不甘心屈颜仕途的特有气质。
C.本文通过对赵壹恃才倨傲的描述,反衬袁逢、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
D.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他故作倨傲,是为了巧借权势显扬名声,目的不在于做官。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因 举 声 哭 门 下 惊 皆 奔 入 满 侧 陟 知 其 非 常 人 乃 起 延 入 语大 奇 之 谓 曰 子 出 矣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
译文:
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21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者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尊敬兄长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士有自京师来者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1))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翻译: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 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 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丁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 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 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 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 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 身"深厚而雄博"。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因乞李氏以归。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去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泰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於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向沈尹华学习典籍文献,昭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谓威王曰:“国人皆日: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谢,细人也细:仔细
B.将奋于说奋:用力,尽力
C.以为奸人除路除:清除,打通
D.殊不见人殊:极,根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王因藏怒以待之以勇气闻于诸侯
B.文学之士不得进吾得兄事之
C.人皆在焉或师焉,或否焉
D.其皆甚有所宥邪其皆出于此乎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有”表现的一组是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说谢子只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是来取悦秦惠王的。
B.那个中谢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嫉妒)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利害夺其外也夺:改变 B.亦容有未必然也容:容许
C.好贤之相好:喜欢 D.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被:遭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月晕而风侣鱼虾而友麋鹿
C.C.二公之料二子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D.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文言短文,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A.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B.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C.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D.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2)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3)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