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①“抵抗力”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凡物在静止时都本其固有“隋性”而静止。要使它动,必须在它身上加“动力”,动力愈大,动愈速愈远。动的路径上不能无抵抗力,凡物的动都朝抵抗力最低的方向。如果抵抗力大于动力,动就会停止,抵抗力尽管低,聚集起来也可以使动力逐渐减小以至于消灭,所以物不能永动。静止后要它续动,必须加以新动力。这是物理学上一个很简单的原理,也可以应用到人生上面。人像一般物质一样有惰性,要想他动,也必须有动力。人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愈强,动愈易成功:意志力愈弱,动愈易失败。不过人和一般物质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一般物质的动都是被动,使它动的动力是外来的;人的动有时可以是主动,使他动的意志力是自生自发自给自足的。在物的方面,动不能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在人的方面,意志力可以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所以物质永远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而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物的动必终为抵抗力所阻止。而人的动可以不为抵抗力所阻止。
文段在写人的意志力之前为什么要写物理学的动力原理?
答:
作者提出“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的理由是什么?
答:
这一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
②这是一个琐屑的事例,其实世间一切事情都可作如此看。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之所以能有伟大成就,大半都靠极坚强的意志力,肯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例如孔子,他是当时一个大学者,门徒很多,如果他贪图个人的舒适,大可以坐在曲阜过他安静的学者生活。但是他毕生东奔西走,席不暇暖,在陈绝过粮,在匡遇过生命的危险,他那副奔波劳碌栖栖惶惶的样子颇受当时隐者的嗤笑。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就因为他有改革世界的抱负,非达到理想,他不肯罢休。《论语》长沮桀溺峰足以见出他的心事。长沮桀溺二人隐在乡下耕田,孔子叫子路去向他们问路,他们听说是孔子,就告诉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意思是说,于今世道到处都是一般糟,谁去理会它,改革它呢?孔子听到这话叹气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说,我们既是人就应做人所应该做的事;如果世道不糟,我自然就用不着费气力去改革它。孔子平生所说的话,我觉得这几句最沉痛,最伟大。长沮桀溺看天下无道,就退隐躬耕,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孔子看天下无道,就牺牲一切要拼命去改革它,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他说得很干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请写出选段的中心句。
答:
“这是一个琐屑的事例,其实世间一切事情都可作如此看”一句中,“琐屑”“如此”分别指什么?
答:
作者将孔子与长沮桀溺二人比照着写,有何用意?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②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③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如何理解“家族”的意义?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第三段引用了很多古代哲人之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主 角
红酒
①武生孙成有身段有扮相就是没嗓子,这个行当过于讲究,有功没嗓,自然演不了赵子龙。 演不了赵子龙不等于孙成没有名气,在相思古镇,只要提起马童孙成,老戏迷们哪个不知?
②朝细处说,孙成应该叫做翻扑武生。一般的翻扑武生只在武场中翻跟头或跑龙套,顶多饰演个牵马拉蹬的小马童,实在是没多大意思。梨园行有句话,说“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可戏份儿有轻有重,摆明了还是有区别。
③孙成早就听师傅说过关公戏不同于其它,那叫神戏。所有的关公戏中孙成最喜欢《古城会》。 这出戏中的马童,可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关公是圣人,上场哪能说翻就翻说打就打? 全凭马童腾跃跌扑推波助澜渲染气氛烘托关二爷的豪气神武。孙成扮演的马童身手矫健敏捷,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所以老戏迷们都夸孙成演得好,为关公增色不少。
④孙成和扮演关公的红生孟强同科,俩人在舞台上是搭档,生活中是好友。孙成性情稳健办事颇有章法,孟强相反,大小有点事,就会迫不及待地找孙成讨教,就连他的婚事,要没孙成出主意,师妹含春决不会顺顺当当的嫁给他。
⑤可你孙成再能,在戏中也是个马童;孟强再没主意,在《古城会》里也是二爷,一声招呼———马童,孙成就忙不迭地上场听关二爷使唤来了。马童孙成在背对观众时,半真半假地冲孟强小声骂道,你这家伙。可一转过身,马上恭敬地说:遵命!人照样在戏情中。
⑥戏闭,关二爷怀抱鲜花谢幕,冲观众频频点头致谢,这时,马童孙成早已卸妆完毕,静静地坐在后台喝水,听着那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孙成似乎无动于衷。说孙成无动于衷是假的,他心里波涛汹涌,难以平静。孙成跟鲜花掌声无冤无仇,这辈子他期待的就是这个。
⑦说话间,主角配角的鬓角都生出了斑斑银丝。孟强在一次演出时,刚刚“斩完那蔡阳老儿”,就觉得体力不支,勉强回到后台就倒下了。这一病,再也没能上台。从此,这一对儿搭档从古镇的老戏迷眼中消失了。
⑧桃园三结义至死都不曾割袍断义, 关二爷和他的马童又怎么能就此分开呢? 孙成先是陪着孟强住院治疗,后又四处寻医问药帮他做康复。台上关二爷招呼马童时还会捻髯说声“马来”,戏外,孙成根本不用招呼,端水送药殷勤周到。看着跑前跑后的孙成,孟强心里很不是味儿。可让孟强欣慰的是儿子孟小强从戏剧学院毕业后又回到了剧团,踌躅满志,要演《古城会》里的关二爷,孟小强特意点名要孙成为他牵马。孟小强担心孙成拒绝,亲自上门求孙叔叔能来助阵。
⑨孙成看着眼前青春勃发一脸诚意的孟小强,推辞不过,应了。孙成不是不想演,戏是老戏,一招一式,早已烂熟于胸,他担心的是久未登台,功夫生疏,对不起戏迷。《古城会》排练了小半年后正式公演,开场锣鼓震耳欲聋,扎黑巾穿快靴扮作马童的孙成,眉宇间英气逼人,风采不减当年,从侧幕口一溜儿空心跟头,接着身子一拧,十几个旋子轻盈飘逸,“胯下赤兔胭脂马,手中青龙偃月刀”义薄云天的关羽关二爷的马童,绝非等闲之辈。“好”,老戏迷们忍不住拍手叫好,眼睛瞪得滴溜溜圆,生怕错过了孙成的哪个动作。关公提刀出场,红脸,黑须,绿蟒,眼微闭,头半低,不怒自威,既有泰山当头压下的气势,又有令人不寒而栗的力量。一场戏下来,关公和马童,绿叶托红花,红花扶绿叶,至始至终,配合默契,戏迷们欣喜若狂,眼界大开,如痴如醉。
⑩谢幕时,新一代红生孟小强突然转身下场,就在大家诧异不已时,他紧紧地挽着孙成又来到台子中央,把一大束鲜花恭恭敬敬地献给了马童孙成。这时掌声如雷,观众席中的孟强涨红着脸,猛然起身,泪眼模糊,可着劲儿拍巴掌……
小说中塑造的“马童”孙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析。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1)这时,马童孙成早已卸妆完毕,静静地坐在后台喝水,听着那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孙成似乎无动于衷。
(2)观众席中的孟强涨红着脸,猛然起身,泪眼模糊,可着劲儿拍巴掌……
小说第③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小说题为“主角”,请探究题目的寓意。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日趋强劲。马丁.雅克的畅销书 《当中国统治世界》大约最引人注目。但这类东方主义式的“中国特殊论”,就认知水准而言都 乏善可陈,不是依据细致的考察与深刻的辨识,更多来自一知半解的“观察”与牵强附会的臆 想,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中国独特的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中国当下 的崛起产生了影响。国人自产的中国特殊论也源远流长,自晚清以来从未平息,并由此衍生一个 “不合适论”:由于中国如此特殊,非中国原产的理念、价值、制度或实践,大多不适合中国国 情。但而今,从西医到麦当劳,从男女同校到自由恋爱,不仅都进入了中国,而且生根发芽,开 花结果。以“事后之明”回望,那些振振有词的“不合适论”多是不足为信的武断辩解。
当然不是说认识中国的特殊性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关键在于许多流行版本的特殊论,往往 基于某种虚假的本质主义文明论,杜撰出某种固定不变的、同质透明的“中华性”。实际上,中 国古代与近现代的文化因素,以及多种外来的价值与理念,都“共时性地”构成了我们生活实 践的地平线,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内在的构成性部分。
认识中国的特殊性,解释中国崛起的原因与后果,应当着眼于历史传统制约下的当代实践。 而历史的制约与影响从来是复杂和开放的,特别是由于中国传统具有内部的多重性,经典文本的 义理、现实政治中的原则和民间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也由于中国在近代以来经历了 多次巨大的变迁。因此,每当遇到“特殊论”的时候,我们也许要抛开那些陈词滥调,认真地 一问:“当我们在谈论‘国情’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选自刘擎《中国有多特殊》,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文中“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的共同点。〔5分)
文中画线句中的“事后之明”指的是什么?与之相对“事前之论”的在文中是指什么?请联系语段简要说明。
作者对认识中国特殊性的看法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 面 题 目 。
骑马
王了一
①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英雄是怎样爱他们所骑的马。楚霸王的乌骓和虞姬并重,或者可说比 虞姬更为重要,因为等到“骓不逝”的时候,虞姬只能陪着他徒唤“奈何”。名将有了良马,然 后相得益彰。直到现代,我还觉得一位军长骑上马就格外显得威风凛凛。那种“逸势凌蚊虬” 的神气决不是任何机械所能代替。
②还会联想到西洋古代的“骑士”。只有那种任侠仗义扶弱锄强的人,才不辱没了名马。依 照传说,中古时代只有“骑士”能有骑马的权利,而“骑士”又都是忠勇的人。不管它是不是 事实,只这忠勇和马的搭配就够有趣的。咱们可以说,马就是忠勇的象征。
③文人的骑马,一般说起来,却是最可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们 读到这一类的诗句的时候,眼睛里活现出戏台上状元游街的景象:一个弱不禁风的瘦书生拿着鞭 子像挥扇般地摇了又摇。这和骏马的神态形成一种极端的矛盾。马者,怒也,武也。多数书生非 但不能武,连怒也不过五分钟,如果他们要骑马的话,最好择一些“驾骀,’给他们骑。不过, 这也不可一概而论。像陆放翁的骑马也就不凡。“ 射雉西郊常命中”,这种畋猎的英姿并不亚于 冲锋陷阵。也许因为他是帅府的参议,所以能有“上马杀敌,下马作露布”的豪情。必须是他这种人,才够得上说:“ 中原北望气如山。”
④女子骑马自然别有风韵;然而骅骝毕竟是配英雄的,不是配美人的。除非是美人而兼英 雄!抗战以后,女同胞当中产生了不少的阿马孙英雄,她们非但有马革裹尸的志气,而且有跃马 檀溪的胆量。她们和白云观外的嬉春女士相差得实在太远了。
⑤《封神榜》里的神仙有骑狮子的,有骑虎的,有骑鹿的,有骑仙鹤的,依我猜想,都不 如骑马的英雄气概。当我骑马的时候,非但不喜欢按辔徐行,而且不爱它那种赛跑式的步伐。我 喜欢它飞:我爱它如天马行空;我爱它如风驰电掣。我们的土话把马的小跑叫做“小滚”,马的 大跑叫做“大滚”。“小滚”只觉得颠簸不堪;“大滚”的时候,就大大不同了。马似流星人似 箭,你只觉得身轻如叶,飘飘欲仙,并不像一匹马载着你在走路,只像一只神鹰载着你在凌空! 只有这样,你才尝得到骑马的乐趣。“小滚”的结果,会使你头昏脑涨;“大滚”的结果,会使
你忘却疲劳纵然疲劳了,也包管你夜里睡得安稳。会骑马的人不喜欢“小滚”而喜欢“大
滚”,正像喝酒的人不喜欢淡酒而喜欢白兰地。不看见那些能喝一瓶白兰地的人只喝四两“时 酒”就叫头疼吗?
⑥我十四岁就学骑马。虽然栽了不少的筋头,但是那种飞行的乐趣,至今犹萦梦寐。这二十 年来,总没有痛痛快快地骑它一次,不免有髀肉复生之感。我自信盛年虽逝,豪气未销。等到黄 龙既捣,白堕①能赊的时节.定当甘冒燕市之尘,一试春郊之马!
一九四二年冬
(有删改)
注:①白堕,人名,《洛阳伽蓝记-法云寺》中记“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后用作美酒别称。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第③段中“文人的骑马,一般说起来,却是最可鄙的。”这句话怎样理解?
文章结尾作者说“ 等到黄龙既捣,白堕能赊的时节,定当甘冒燕市之尘,一试春郊之 马!”请结合全文说说其中包含了哪些深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 面 题 目。
预演
(前苏联)杜姆巴泽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 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 四层楼。
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
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坏习 惯?”里面传出一阵叫骂。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摸有八 九岁。
“ 努格扎尔 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
“他是我爸爸。”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是你爸爸的老同学。”
“ 噢,您请进来吧!……玛穆卡!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着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
“不在。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你俩在做什么呢?”我问。
“我们在玩‘ 爸爸和妈妈游戏’。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玛穆卡对我说。
“你们玩吧,我不妨碍你们。”我一面点着烟,坐在沙发上。“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我寻思着,“ 生活安排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
孩子们尖利的喊叫声把我从遐想中唤醒过来。
“ 喂,孩子他妈!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玛穆卡问道,显然是模仿某个人的。“ 吃个屁!我倒要问问你,我拿什么来做饭?家里啥也没有!”
“你的嘴可真厉害!”
“ 昨天夜里你跑哪儿逛去了?说!”姆济妊握着两个小拳头,叉腰站着。
“你管不着!”
“什么,我管不着?好吧,我叫你出去鬼混!”
“你疯啦?”
“我受够了!够了!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孩子统统带走!”
“不准动孩子,你自己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没那么简单!”
“把儿子给我留下!”
“不行,我已经说了!”姆济娅高声叫道。
“你听着:把儿子留下!要不然……”玛穆卡抱起枕头,一下子砸在姆济娅身上。
“好哇,你敢打人?畜生!”姆济娅抢起洋娃娃,狠狠地打在弟弟头上。她打得那样厉害, 玛穆卡的两眼当即闪出了泪花。
我跳起来把他们拉开。
“孩子,真不知道害臊。这是什么游戏哟!”
“放开我,尼娜!”姆济娅突然朝我喊道。“你们这些邻居不知道他是什么玩意儿!我整天受 他的气,没法跟他过下去了,我的血全被他吸干了,可恶的东西!你们瞧,我瘦成了什么样子!” 姆济妊娅用纤细的指头戳了戳她那玫瑰色的脸蛋儿。
“别信这个妖婆的鬼话!”玛穆卡冲我说。
“不要吵了!”我实在控制不住,向他们大吼了一声。孩子们恐惧地盯着我。
我喘过一口气,勒令两个孩子向我发誓,保证往后不再扮演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便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家。
“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他们表演了一幕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
(有删改)
小说开篇写“十五年前的事”,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请结合小说中“我”拜访“老同学”的这段经历,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试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含意和作用。
小说中“老同学”并未出场,而是重点描写了两个孩子的游戏,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