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挂鸟
刘泷
夜雪下得从容,小山村像铺展开的宣纸,收拢了一地的梅花。老两口起得早,她做饭,他扫雪,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话。
山沟袖珍,叫凤翅坡。别人都搬走了,自家孩子去了城里,一条沟仅剩老两口。他叫她“老伴”,她叫他“当家的”。这么多年,习惯了。见他扫雪呢,她嗔道,“当家的,咋忘了自己的营业?”
“是呢!”他拍下额头,扔下扫帚,碎步跑到沟里去。
沟里场院边一块向阳的坡地上,有两片像渔网那样的挂鸟网。鸟网的线绳为土褐色,挂在两根坚硬的檩条上,张网以待。当然,人撞上无所谓,鸟撞上肯定走不了啦。他养成了习惯,每天一早要跑到这里。他不是捉鸟,而是给鸟放生的。唉,孩子拴的网,老人不好违拗,只好出此下策。
腊八那天,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了。姑爷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不减,开车拉鸟网,要挂鸟。而且,居然当天真有两只呆头呆脑的山鸡挂在了网上。傍晚,姑爷把缚住双腿的山鸡扔进汽车后备厢,说去城里给领导进贡。行前,姑爷嘱咐,“爸,妈,精心些,有飞鸟挂网,就给我们攒着啊。”
也是,这个地方偏,林草茂密,那些鸟,什么喜鹊、啄木鸟、布谷鸟、山鸡、斑鸠、野鸽子、蜡嘴、金翅、红嘴蓝尾鹊,很多,不时在天空和林间飞过,花花绿绿的,很迷幻,很热闹。自打有了那两片网,好像电视上说的百慕大三角,飞机呀船呀到那里就失踪了。鸟呢,到这里也仿佛航船遇到了礁石,搁浅了。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只鸟倒挂在网上,挣扎。第一次,是只野鸽子挂在了上面。老两口抓住它,曾有过一番犹豫。他说,老伴,你看呢?她说,当家的,我看,那什么,放了吧。一个带翅儿的哑巴物儿,好歹是条命呢?二人把那鸽子放了。鸽子仓皇地钻入云层里。
之后,习惯成自然。每天早起,到网前巡视一番,即使抓到味美的野鸭子,他也是轻轻地拍下它的翅膀,放飞。一些大鸟都是鸡叫时分出窝活动,这时候天还很朦胧,星星也很迷离,鸟们最容易挂网。这就逼着他早起。第一遍鸡叫,他就站在网前,一是防止鸟挂,一是防止野猫呀山狸子呀对挂网的鸟儿下口。
那天,他从网上抓起了一只难得一见的八哥。这八哥毛色漆黑,额冠前耸起一撮儿俏皮的黑毛,瞪视着一双橙红色的眼睛,竟然人似的无奈地叹着气。八哥因逃命心切,过分扑腾,一只翅膀受伤,像折损的伞翼,耷拉着,并涔涔流血,染湿了羽毛。他把八哥捧回家,把它伤口抹上药面,把整个翅膀和身体包扎在一起,将养起。一个星期后,八哥痊愈,放它飞去,竟悬在半空振翅,对他喊一个字,好!好!
他说,怪,它不走了!她说,当家的,这鸟儿挺招人稀罕,会说好呢,留下给咱做伴儿吧?
小年那天,老两口又是蒸年糕,又是蒸豆包,忙昏了头。晚上,顾不得封好煤炉,就睡下了。岂料,半夜时分,二人中煤熏了。胸闷,憋气。她爬起,却栽倒了。他呢,要爬到地上去开门,竟摔到了地面,动弹不得。八哥急了,飞到她身边,喊,好!好!又飞到他身边,喊,好!好!见两个人没有动静,它飞起,满屋子转。好在,有一孔窗户是用报纸糊的。八哥便一头、一头去撞那窗户的报纸。报纸开裂了,一股风刮进,八哥也奄奄一息蜷缩在地面。后半夜,老两口醒过。望着窗棱上凌乱的八哥羽毛,他说,哎呀,是八哥救了咱!此后,虽然一直虚弱,但他依旧拄着棍子去给找死的鸟儿放生。
初一一大早,姑爷开着车回了。姑爷把汽车径直开到鸟网前,摘下了三只悬挂的沙鸡。姑爷跑进家门,炫耀地说,宁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今天就让这沙鸡当过年的下酒莱!姑爷又满屋转了转,问,怎么,一个腊月,你二老没有攒下几只飞鸟?他说,攒什么攒,你们嘴馋,我们嘴就不馋吗?吃了!
中午,炖好的沙鸡端上餐桌,闺女和姑爷吃了几块,连喊好香。又问,爸,妈,你们怎么不吃?见老伴转过脸去寻找八哥,他咽口唾沫,说,我们过年吃素!
八哥瑟缩在窗台上,噤若寒蝉。他抓过它,走出屋去。一抖手,那八哥竟然头也不回地飞走了。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11月7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以简洁传神的笔触描写了山沟里老两口挂鸟又放鸟的故事,反映了猎杀野生动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善良人性的赞美、乱吃野生动物的不满。
B.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时,姑爷开车拉了一张鸟网,要挂鸟,说是要给领导送礼,这表明姑爷虽然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仍然不减。
C.第一次抓到只野鸽子,当家的在老伴的建议下放了它;后治好了八哥,也是在老伴的建议下留下它做伴儿,老伴事实上才是真正的当家人。
D.老两口中了煤熏动弹不得,八哥竟然不顾危险用头去撞纸糊的窗户,鸟儿的这一义举感动了老两口,这也是他们过年不吃鸟肉、放飞八哥的原因。

E.小说写了四个人物:老两口和小两口,其中“闺女”这个角色所用笔墨最少,形象和性格都很模糊,无法判断其对挂鸟的态度。
(2)作品中的“当家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前半部分穿插了对山沟的景物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第一次放飞八哥时,八哥是喊着“好”不走;后却是“头也不回地飞走了”。作品为什么这样写?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的文段,完成小题。(8分,每题2分)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近年来人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由华琛主持的“麦当劳在东亚”的研究,就是这一热门话题的一例。根据上述研究,华琛编著了题为《金双拱门东进:麦当劳在东亚》一书。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阎云翔的《麦当劳在北京:美国文化的地方化》的论文便是该书的第一章。论文讲述了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是如何在互动中将这一原本“地道”的美国饮食文化赋予了中国文化的意义。北京的麦当劳成为被地方化的、中国版的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的好场所。被美国大众视为出售廉价餐食的麦当劳,在北京则成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可以就餐的地方,而对收入不高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偶尔可以光顾。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符号意义更为重要。麦当劳也同时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的“现代化幸福生活”的象征之一。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对那些有着高收入并希望多接触外边世界的年轻的中国人来说,光顾麦当劳成为他们新生活的方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参与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中国人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外国餐桌行为文化。
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虽然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国式,但为了扩大营销,他们也在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他们努力在中国百姓面前把北京麦当劳塑造成中国的麦当劳公司,即地方企业的形象。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学校和地方建立特殊联系等等。
总之,在中国消费者、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和店员的互动中,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国文化”。
其实,麦当劳地方化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是指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撞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吸纳。人类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互动与人类社会有着同样长的历史。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趋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冲撞和互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非有哪一个是完全被动的。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之说,不论对反对者或者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作为生物体的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被克隆,但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永远是不可能被克隆的。
对下列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土化”就是“地方化”。
B.“中国版”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相同。
C.“全球化”也就是“全盘西化”。
D.“美国式”即“美国文化”。

对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老百姓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
B.中国老百姓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美国文化。
C.中国老百姓把麦当劳看作快餐的标志,更看作美国文化的标志。
D.在麦当劳,中国老百姓认为美国文化比快餐更重要。

下列不属于“麦当劳地方化的过程”的内容一项是()

A.北京的许多顾客把麦当劳当作悠闲消遣的好场所。
B.北京的麦当劳成为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出入的地方。
C.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
D.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保持美国文化特色。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也是一种新生事物。
B.为了扩大营销,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完全被动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
C.高收入的年轻的中国人通过麦当劳参与跨国文化体系。
D.“全盘西化”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叫“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延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木,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是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一一意与境》,有删改)
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意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醉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欣赏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对文中材料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由象生”,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在诗歌本身所创造的和读者所想像的时空之中。
D.借鉴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困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大 回
冯骥才
(1)大回姓回,人高马大,手大脚大嘴大耳朵大,人叫他大回。叫惯了大回,反倒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2)大回是能人,专攻垂钓。手里一根竹竿子,就是钓鱼竿;一个使针敲成的钩,就是鱼钩;一根衲鞋底子用的上了蜡的细线绳,就是鱼线;还有一片鸽子的羽毛拴在线绳上,就是鱼膘。只凭这几样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他蹲在坑边,顶多七天,能把坑里几千条鱼钓光了。连鱼秧子也逃不掉。
(3)甭管水里的鱼多杂,他想要哪种鱼就专上哪种鱼;他还能钓完公鱼钓母鱼,一对对地往上钓。他钓的大鱼比他还沉,钓的小鱼比鱼钩还小。
(4)人说钓鱼凭的是运气,他凭的全是能耐。
(5)钓鲫鱼用的红虫子,又小又细,好似线头,而且只有一层薄皮儿,里边一兜儿血红的水。要想把鱼钩穿进去,那可不易;弄不好钩尖一斜,一股红水出来,单剩下一层皮儿了。可人家大回把红虫子全放在嘴里,在腮帮子那里存着。用的时候,手指捏着鱼钩,张开嘴把钩往里边一挂,保管把那小红虫漂漂亮亮穿在鱼钩上。就这手活,谁会?
(6)他无论钓什么都有绝法,比方钓王八。
(7)钓鱼时勾到王八,都是杆儿弯,线不动,很容易疑惑是勾上了水下边的石块。心里急,一使劲,线断了!大回不急,稳稳绷住。停了会儿,见线一走,认准那是王八在爬,就更不急着提竿。尤其大王八,被鱼钩勾住之后,便用两只前爪子抓住水草。假若用力提竿,竿不折线断。每到这时候,大回便从腰间摸出一个铜环,从鱼竿的底把套进去,穿过鱼竿一松手,铜环便顺着鱼线溜下去。水底下的王八正吃着劲儿,忽见一个锃亮的东西直朝自己的脑袋飞来,不知是嘛,扬起前爪子一挡,这便松开下边的草。嘿,就势把它舒舒服服地提上来!
(8)这招这法,还在哪儿见过?
(9)天津卫人过年有个风俗,便是放生。就是把一条活鲤鱼放到河里去。为的是行善,求好报。放鱼时,要在鱼的背鳍上拴一根红绳,做个记号。倘若第二年把这鱼打上来,就再拴一根红绳。第三年照样还拴一根。据说这种背上拴着三根红绳的鲤鱼,放到河里,可以跳龙门。一切人间的福禄寿财,就全招来了。
(10)可是鲤鱼到处有,拴红绳的鱼无处弄到。鱼要是给鱼钩勾过一次,就变得又灵又贼。拴一根红绳的鲤鱼在鱼市上偶而还能看见,拴二根红绳的鲤鱼看不见,拴三根红绳的连撒网打鱼的也没瞧见过。你想花大价钱买,他会笑着说:“你有本事把河淘干了,我就有本事把它弄上来。”
(11)怎么办?找大回。天津卫八大家都是一进腊月,就跟大回定这种三根红绳的鲤鱼了。
(12)大回站在河边,看好鱼道。鱼道就是鱼在水里常走的路,大回有双神眼,能一眼看到水里。他瞧准鲤鱼常呆的地界,把一个面团扔下去。这面团比栗子大,小鱼吃不进嘴,大鱼一口一个。但这面团里边决不下钩,纯粹是扔到河里喂鱼,一天扔一个。开头,那贼乎乎的大鱼冒着危险试着吃,一吃没事,第二天再来一个,胆儿便渐渐大起来,最后见了面团张嘴就吞。半个月二十天后,大回心想差不多了,用鱼钩勾个面团扔下去。错不了──一条拴红绳的大鲤鱼就结结实实绷住了。
(13)可是这法子最多只能钓到拴两根红绳的鲤鱼。三根红绳的鲤鱼决不上钩。这三根绳的鲤鱼已经给钓到三次,就是吃屎也不敢再吃面团了。使嘛法子?就用小孩的巴巴做鱼食!大回不是把鱼琢磨透了?
(14)南门外那些水坑,哪个坑里有嘛鱼,哪个坑里的鱼大小,哪个坑的鱼有多少条,他心里全一清二楚。他能把坑里的鱼全钓绝了,但他也决不把任何一个坑里的鱼钓绝了。钓绝了,他玩嘛?故而,小鱼不钓,等它长大,母鱼不钓,等它潲子。远近钓者都称他“鱼绝后”。这可不是骂他,是夸他。
(15)这外号并不好——
(16)民国三年,夏至后转一天。大回钓一天鱼,人困力乏。多半辈子,整天站在坑边河边,风吹日晒,身子里的油耗得差不多了。他在鼓楼北的聚合成饭庄,吃饱肚子喝足酒,提着一篓子鱼摇摇晃晃回家。走不动就靠墙睡会儿。他家在北城根,这一段路不近,他走走停停直到午夜,迷迷糊糊就趴在大街上了。这时街上走过来一辆拉东西的马车,赶车人在车上睡着了。但就是醒着也瞧不见他──凑巧这段路的几盏街灯给风吹灭了。这真是该活死不了,该死活不了。马车从他身上压过去时,车夫那老家伙睡得太死,居然也没觉出来。转天天亮才叫人发现,大回给车压成一个片儿了,赛张纸似的贴在地面上。奇怪的是,人压瘪了,鱼篓子却没压着,里边的鱼还都活着。等巡警一追查,更奇怪的是,那车上拉的东西,竟然是一车鱼!这事叫人听了一怔一惊,脖子后边冒出凉气来。
(17)有人说,这事坏就坏在他那个外号上了,“鱼绝后”就是叫“鱼”把他“绝后”了。但也有人说,这是上天的报应,他一辈子钓的鱼实在太多了,龙王爷叫他去以命抵命。可事情传到东城里的文人裴文锦──裴五爷那里,人家念书的人说的话就另一个味儿了。人家说:
(18)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
“人说钓鱼凭的是运气,他凭的全是能耐。”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何用意?
答:
小说第9段介绍了天津卫人过年“放生”这个风俗,其作用是什么?
答:
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大回的高超“钓技”?
答:
通观全文,分析大回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村社会领域,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代之以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村民自治制度的嵌入,让村民自己选举村干部管理村庄,因而被认为是国家还权于民的重要表现。与此同时,各种民间组织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类协会也在乡村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发育起来,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国家权力推出乡村社会的表征。
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呈现蔓延的趋势,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并未减弱,反而得到增强。
还有学者认为,全能主义政治消解之后,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削弱了,但国家运用制度化手段管理和服务乡村社会的权力,即国家基础性权力则得到增强,尤其是地方性共同体的解体和乡土伦理秩序的消解,为国家权力渗透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改革开放后经济资源的增长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也为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国家权力以统一的规则体系和观念、逻辑的形态,在一些领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地嵌入进了乡村社会。
如此一来,有关新中国后30年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就出现了悖论现象,这种悖论表现为,一方面国家权力似乎在不断地推出乡村,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依托现代科技能够直接对接农户,其对乡村社会的嵌入程度加深。当然,与这两方面对应的,则是乡村治理状况的不尽人意,这是悖论双方的一致认识,这种不尽人意就体现在,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使得地方社会逐渐解体。从家族解放出来的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传统人情往来规则正在发生变异,农民价值和意义世界发生坍塌,日常生活中的农民合作难以达成,乡村社会陷入失序状态。(选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外网》)
下面对“地方社会逐渐解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
B.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从家族解放出来的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
C.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传统人情往来规则正在发生变异。
D.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传统人情发生变异,农民价值和意义世界坍塌,合作难以达成,乡村社会陷入失序状态。

下面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村民自治制度的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是国家还权于民的重要表现。
B.全能主义政治消解之后,虽然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削弱了,但国家基础性权力则得到增强。
C.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以统一的规则体系和观念、逻辑的形态,在一些领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地嵌入进了乡村社会。
D.让村民自己选举村干部管理村庄,使各种民间组织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类协会也在乡村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发育起来。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虽然出现了悖论现象,但双方都有一个共同认识,即乡村治理状况的不尽人意。
B.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的悖论现象,是指国家权力不断地推出乡村,依托现代科技能够直接对接农户。
C.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的悖论现象,是指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使得地方社会逐渐解体。
D.作者认为,地方性共同体的解体和乡土伦理秩序的消解,为国家权力渗透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两册医书
毕淑敏
(1)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2)他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也很有毅力,学业有成,正欲大展宏图之际,曾祖将他叫了去,拿出一个古匣,对他说,孩子,我有一件心事,终生未了。因为我得到它们的时候,一生的日子已经过了一半,剩下的时间,不够我把它做完了。做学问,就要从年轻的时候着手,我要是交给你一件半成品,不如让你从头开始。
(3)原委是这样的。早年间,江南有一家富豪,酷爱藏书。他家有两册古时传下的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杏林一绝。富豪视若珍宝,秘不传人。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从强盗手里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激不尽,欲以重金相谢。壮士不要财宝,但是想用富豪的两册医书,救普天之下人的性命。富豪想了半天,说,医书可以借给你三天,但是三日后你必得完璧归赵。
(4)壮士得了书后,快马加鞭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书是孤本,时间又是那么紧迫,抄书人总算在规定时间内,依样画葫芦地描了下来。壮士把医书还给富豪,心想从此便可以用这医书宝典,造福于天下黎民了。
(5)谁知,抄好的医书给医家一看,才知竟是不能用的。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错漏之处甚多,谁敢用它在病人身上做试验呢?壮士造福百姓之心不死,急急赶回富豪家。想晓以大义,再请富豪将医书出借一回,这一次,请行家高手来抄,定可以精当了。当他到达目的地时,富豪家因遭雷击燃起天火,藏书楼内所有典籍化为灰烬。
(6)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没有人敢用上面的方剂,也没有人舍得丢弃它。书的纸张黄脆了,布面断裂了,后人就又精心地誊抄一遍。因为字句的文理不通,每个抄写的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它订正改动一番,闹得愈加面目全非,几成天书。
(7)祖父说,您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册书吗?
(8)曾祖说,正是。
(9)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勘出来?
(10)曾祖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你只说对了一半,不是它们,是它。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改正两本书的。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留下的那本,只有留待我们的后代子孙,再来辨析正误了。
(11)祖父看着两本一模一样的古籍,费了斟酌,一时不知所措。
(12)随意吧。它们难度相同,济世救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曾祖父催促。
(13)祖父随手点了上面的那一部书。他知道从那一刻,这一个动作,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同一个事业、一种缘分,紧紧地粘在一起。
(14)好吧。曾祖把祖父选定的甲册交到他手上,把乙册收了起来,不让祖父再翻,怕祖父三心二意,最终一事无成。
(15)祖父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皓首穷经。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无法判断成分正误的方剂,他采集百草熬药炼成汤,以身试药,为了一句不知所出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那册医书就像是一盘古老石磨的轴心,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凡是书中涉及的知识,祖父都用全部心血一一验证,直到确凿无疑,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医书旋转,从翩翩少年一直变作鬓发如雪。
(16)按说祖父读了这许多医书,该能成为一代名医。但是,祖父的博学只为一本医书服务,他只对未知事物和纠正错误有兴趣,一生穷困潦倒,竟不曾用他验证过的神方医治过病人,获得过收益。
(17)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将那册古书中的几百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祖父把眼睛从书上移开,目光苍茫,好像第一次发现自己已走到生命的尽头。
(18)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
(19)但敬佩之情只持续了极短的一段时间,远方出土了一座古墓,里面埋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籍,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是那样令人震惊。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古籍完全吻合。也就是说,祖父凭借自己惊人的智慧和毅力,以广博的学识和缜密的思维,加之异乎寻常的直觉,将甲书在漫长流传过程中所有产生的所有错误全改正过来了。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项奇迹。
(20)但这个奇迹,又在瞬间烟销灰灭,毫无价值。古书已经出土,正本清源,祖父的一切努力,都化为劳而无功的泡沫。人们只记得古书,没人再忆起祖父和他苦苦寻觅的一生。
(21)讲到这里,朋友久久地沉默着。
(22)古墓里出土了乙书的真书吗?我问。
(23)没有。朋友答。
(24)我深深地叹息说,如果你的祖父当初选择了乙书,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啊。
(25)朋友说,我也问过祖父这样的问题。祖父说,对我来讲,甲书乙书是一样的。我用一生的时间,说明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故事情节摇曳多姿、颇具戏剧性,请你概述情节的几个“意外”或“巧合”之处。
本文3-5段详写了“医书”的来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第15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根据你对这个故事主题的理解,在第25段空格处填上“祖父”的话(不超过40字)。
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如何看待祖父终其一生只为纠正医书中的错误,而不用神方医治病人的做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