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挂鸟
刘泷
夜雪下得从容,小山村像铺展开的宣纸,收拢了一地的梅花。老两口起得早,她做饭,他扫雪,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话。
山沟袖珍,叫凤翅坡。别人都搬走了,自家孩子去了城里,一条沟仅剩老两口。他叫她“老伴”,她叫他“当家的”。这么多年,习惯了。见他扫雪呢,她嗔道,“当家的,咋忘了自己的营业?”
“是呢!”他拍下额头,扔下扫帚,碎步跑到沟里去。
沟里场院边一块向阳的坡地上,有两片像渔网那样的挂鸟网。鸟网的线绳为土褐色,挂在两根坚硬的檩条上,张网以待。当然,人撞上无所谓,鸟撞上肯定走不了啦。他养成了习惯,每天一早要跑到这里。他不是捉鸟,而是给鸟放生的。唉,孩子拴的网,老人不好违拗,只好出此下策。
腊八那天,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了。姑爷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不减,开车拉鸟网,要挂鸟。而且,居然当天真有两只呆头呆脑的山鸡挂在了网上。傍晚,姑爷把缚住双腿的山鸡扔进汽车后备厢,说去城里给领导进贡。行前,姑爷嘱咐,“爸,妈,精心些,有飞鸟挂网,就给我们攒着啊。”
也是,这个地方偏,林草茂密,那些鸟,什么喜鹊、啄木鸟、布谷鸟、山鸡、斑鸠、野鸽子、蜡嘴、金翅、红嘴蓝尾鹊,很多,不时在天空和林间飞过,花花绿绿的,很迷幻,很热闹。自打有了那两片网,好像电视上说的百慕大三角,飞机呀船呀到那里就失踪了。鸟呢,到这里也仿佛航船遇到了礁石,搁浅了。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只鸟倒挂在网上,挣扎。第一次,是只野鸽子挂在了上面。老两口抓住它,曾有过一番犹豫。他说,老伴,你看呢?她说,当家的,我看,那什么,放了吧。一个带翅儿的哑巴物儿,好歹是条命呢?二人把那鸽子放了。鸽子仓皇地钻入云层里。
之后,习惯成自然。每天早起,到网前巡视一番,即使抓到味美的野鸭子,他也是轻轻地拍下它的翅膀,放飞。一些大鸟都是鸡叫时分出窝活动,这时候天还很朦胧,星星也很迷离,鸟们最容易挂网。这就逼着他早起。第一遍鸡叫,他就站在网前,一是防止鸟挂,一是防止野猫呀山狸子呀对挂网的鸟儿下口。
那天,他从网上抓起了一只难得一见的八哥。这八哥毛色漆黑,额冠前耸起一撮儿俏皮的黑毛,瞪视着一双橙红色的眼睛,竟然人似的无奈地叹着气。八哥因逃命心切,过分扑腾,一只翅膀受伤,像折损的伞翼,耷拉着,并涔涔流血,染湿了羽毛。他把八哥捧回家,把它伤口抹上药面,把整个翅膀和身体包扎在一起,将养起。一个星期后,八哥痊愈,放它飞去,竟悬在半空振翅,对他喊一个字,好!好!
他说,怪,它不走了!她说,当家的,这鸟儿挺招人稀罕,会说好呢,留下给咱做伴儿吧?
小年那天,老两口又是蒸年糕,又是蒸豆包,忙昏了头。晚上,顾不得封好煤炉,就睡下了。岂料,半夜时分,二人中煤熏了。胸闷,憋气。她爬起,却栽倒了。他呢,要爬到地上去开门,竟摔到了地面,动弹不得。八哥急了,飞到她身边,喊,好!好!又飞到他身边,喊,好!好!见两个人没有动静,它飞起,满屋子转。好在,有一孔窗户是用报纸糊的。八哥便一头、一头去撞那窗户的报纸。报纸开裂了,一股风刮进,八哥也奄奄一息蜷缩在地面。后半夜,老两口醒过。望着窗棱上凌乱的八哥羽毛,他说,哎呀,是八哥救了咱!此后,虽然一直虚弱,但他依旧拄着棍子去给找死的鸟儿放生。
初一一大早,姑爷开着车回了。姑爷把汽车径直开到鸟网前,摘下了三只悬挂的沙鸡。姑爷跑进家门,炫耀地说,宁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今天就让这沙鸡当过年的下酒莱!姑爷又满屋转了转,问,怎么,一个腊月,你二老没有攒下几只飞鸟?他说,攒什么攒,你们嘴馋,我们嘴就不馋吗?吃了!
中午,炖好的沙鸡端上餐桌,闺女和姑爷吃了几块,连喊好香。又问,爸,妈,你们怎么不吃?见老伴转过脸去寻找八哥,他咽口唾沫,说,我们过年吃素!
八哥瑟缩在窗台上,噤若寒蝉。他抓过它,走出屋去。一抖手,那八哥竟然头也不回地飞走了。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11月7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以简洁传神的笔触描写了山沟里老两口挂鸟又放鸟的故事,反映了猎杀野生动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善良人性的赞美、乱吃野生动物的不满。 |
B.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时,姑爷开车拉了一张鸟网,要挂鸟,说是要给领导送礼,这表明姑爷虽然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仍然不减。 |
C.第一次抓到只野鸽子,当家的在老伴的建议下放了它;后治好了八哥,也是在老伴的建议下留下它做伴儿,老伴事实上才是真正的当家人。 |
D.老两口中了煤熏动弹不得,八哥竟然不顾危险用头去撞纸糊的窗户,鸟儿的这一义举感动了老两口,这也是他们过年不吃鸟肉、放飞八哥的原因。 |
E.小说写了四个人物:老两口和小两口,其中“闺女”这个角色所用笔墨最少,形象和性格都很模糊,无法判断其对挂鸟的态度。
(2)作品中的“当家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前半部分穿插了对山沟的景物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第一次放飞八哥时,八哥是喊着“好”不走;后却是“头也不回地飞走了”。作品为什么这样写?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沈国仪陶冠群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青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1.高崧墓志的出土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请写出两点。
(1)
(2)
2.第三段中有“据史载”和“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的说法。请概括出“史载”和“传说”的内容
(1)“史载”的内容是
(2)“传说”的内容是
3.书法家高二适反对郭沫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
4.下列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高崧墓志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对研究中国书法史很有价值。 |
B.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应属伪作,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没有根据的。 |
C.文中引毛泽东“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表明书法家毛泽东很关注这场论争。 |
D.60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压制不同观点的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是不满的。 |
E.文字记载和实证资料都表明我国东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楷书。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创造宣言(节录)
陶行知[注]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动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的《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时,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
1.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②③④⑤(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不超过12个字)
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晴”。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答
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教育的最大成功: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又称新安郡)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同任何文化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播及全国各地。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又使徽州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区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包括汇聚于此的南北各地多种文化因此互相碰撞,互相选择,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二程与朱熹皆与朱熹皆与徽州有极深渊源;儒学观念和儒学礼义对徽州社会各阶层影响至深,所谓“道学渊源在新安久矣”,并且逐步发展成新安理学等体系和流派。
儒学兴盛,加上徽州相对隔绝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家庭文化十分凝重,“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擅入者。其风最为近古……虽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家庭、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其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建筑于家族本位上,是传统文化家国同构原则的典型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排斥商业精神的,但徽州山多田少地瘠,因此,外出经商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他们在长期商业经营实践中创造出股份式、承揽式等经营方式,并在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利润分配等各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徽商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还直接刺激了数学、地理水文学的发展,如程大位(算法统宗)、黄汴《一统路程图记》等。这些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现了早期科学精神与近现代化因素质某些端倪。
徽州文化正是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三大基本内核,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并演化为当地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广博精深的诸种具象文化风采。
1.对“徽州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是源于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独具特色、影响广泛的地域文化。
B.徽州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心理状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化体系。
C.徽州文化是一种家庭文化十分凝重、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的封闭性的文化系统。
D.徽州文化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基本内核,是具备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的文化系统。
2.对徽州文化的成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战乱不断,使中原地区的民众纷纷避居于徽州,为徽州文化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的基础。
B.中原文化、徽州地方文化以及各地多种文化在此互相冲突,互相选择,逐步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徽州地方文化。
C.新儒学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儒学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家学派,对徽州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D.徽州人在大量的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商业精神、经营方式、包容精神发展成为徽州文化的主体。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这与徽州地区的地理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B.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并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果。
C.徽州文化中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于家族本位之上,家族色彩浓郁而国家观念淡薄。
D.徽州商人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科技现代化。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国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
B.徽州文化初步协调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
C.徽州文化博采众长,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突破。
D.徽州文化不排斥商业精神,致使徽州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从《2012》看西方的“气候牌”
也许是巧合:全球热映的美国大片《2012》把所有科学家能想像到的灾难全都叠加在一起,冲撞着人类的心灵……寻找“诺亚方舟”正在考验着人类的决心和智慧。
气候变化谈判似乎注定是一场持久艰难的博弈。由于山姆大叔长期“逍遥法外”,《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现在,奥巴马不仅愿意直面气候问题,还似乎对“碳关税”抱以极大的热情。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入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一直充当着防止气候变化“急先锋”的欧盟也曾主张做出类似碳关税的贸易安排。其实,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打出“气候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通过对别国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以推行气候霸权,企图将减排与保护性关税“捆绑销售”,继续制约穷国。到时,如果哪个国家没有达到他们的“标准”,必将被贴上环境污染、空气污浊之“失败国家”的标签,因此有人指出其是“富国制约穷国的新手段”。
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征收碳关税的具体范例,但在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有在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征收碳税的做法;法国正在酝酿开征碳税,主要是对那些不管在生产、运输,还是在使用中会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加拿大也在酝酿相关政策。由此观之,实施碳关税将是大势所趋,任何反对和阻挡,都将显得软弱无力,反而会使自己越来越被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趋利避害,寻求破解之道呢?
首先,发达国家提出的征收“碳关税”的做法,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可以肯定地说,实施碳关税将是一场灾难,将会引发新的贸易战,导致南北国家重新陷入相互指责、对抗与僵持的窘境,所以我们必须依据国际法的相关条文和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实际,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和争取权利的工作。
其次,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源于生存排放增长,这与发达国家奢侈排放增长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只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才是未来国际气候合作得以推进的基础。发展中国家除了进行理直气壮的抗争,最主要的还是要抓住难得的缓冲期,抓紧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调整结构,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只有站在质量、效益、绿色、环保的制高点上,才会减少被人诟病的尴尬处境——这才是生存于低碳社会的根本之道。总之,气候变化和征收“碳关税”本是不同领域的问题,应该在不同的谈判领域里解决,千万不能以“碳关税”干扰气候变化合作。
另外,在气候环境问题上,南北合作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发达国家不要总是流于口头和形式,而应做好表率,及时输出技术和资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调整结构。再者,通过优势互补,也可实现互利双赢,收到好的成效。如,美国一家太阳能公司将在内蒙古投资一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中国沈阳能源集团和美国相关公司签署了迄今为止中美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签署的金额最大的合作协议。
总之,只有不懈努力,开展具有前瞻性的实际工作,避免高谈阔论,推卸责任的做法,“诺亚方舟”才会找到,低碳社会才会真正属于全人类……
(原文有删改)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谈判一直是一场持久艰难的博弈,美国总是逍遥法外,不愿意直面气候问题,使得《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 |
B.目前还没有征收碳税的具体范例,但欧美已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开始征收碳税,法国和加拿大将出台政策对那些在生产、运输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 |
C.欧美发达国家企图将减排与保护性关税“捆绑销售”,哪个国家没有达到他们的“标准”,肯定会被贴上环境污染、空气污浊之“失败国家”的标签。 |
D.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入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一直充当着防止气候变化“急先锋”的欧盟也曾做出过碳关税的贸易安排。 |
依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大片《2012》把所有科学家能想像到的灾难,全都叠加在一起,冲撞着人类的心灵,人类如果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达成共识,就一定能够避免这些灾难的发生。 |
B.奥巴马不仅愿意直面气候问题,还对“碳关税”抱以极大的热情,可见美国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和诚心来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气候谈判一定会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
C.发达国家提出的征收“碳关税”的做法,违反了WTO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实施碳关税违背时代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阻止,以保障我们的权利和利益。 |
D.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源于生存排放增长,可见全球也应该提倡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否则全球气候将会加速恶化。 |
根据本文信息,请概要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应对才能趋利避害,有效解决全球气候问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灵魂的镜子李琬
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淡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我胸中气闷,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辰一样,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学校要搞话剧表演。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揶揄与批驳。只是一件小事。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欲望裹挟,在大量信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河流里。
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灵魂的那面镜子。我一次次问道,难道那素白衬衣、扎麻花辫的女子,深埋着头拉着旧手风琴默默做梦的羞涩,一去不返了么?
羞涩是可贵的。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听苗歌,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听维吾尔民歌;那声音的源头是来自大漠的荒凉,唱歌的人用鼓声和歌喉的苍茫、词句与情感的炽热来抵御荒凉,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听蒙古歌谣,唱着刚出生的小羊,把不肯喂奶的母羊唱得内心柔软了,唱出了晶莹的泪珠;最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族的海菜腔,飘忽不定,尽是善良灵秀的男女内心的吟咏与欢歌,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
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稀缺。虽然我未曾事农桑,却常常渴望一个温厚纯良庄稼人那样的质朴与羞涩。对于羞涩的人,外部世界里种种功利的繁芜丛杂、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这庄稼多高多壮实,都是我的双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烟正在唤我回去,我应当回家。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面对心爱的人,羞涩的女子低垂下头,此刻内心奔涌如大海而嘴唇缄默;此刻她的羞涩让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是的,羞涩就在你的体内,只对着你的灵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没有羞涩或故作羞涩的人,就没有这面镜子,他看见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虚无空洞的幻影。
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造作、矫情的粉饰。它应当是一个远古的女子,正艰难地跋涉,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了前方的葱郁水草,被刚刚出生、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了脸颊,有微醉般的羞涩。羞涩是我们生命里的大气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败也不会死灭,执拗地坚韧地活在这愈来愈拥挤的世界上。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条概述“羞涩”有哪些特质。
“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灵魂的那面镜子。”这句话中的“几吨烟尘”指什么?这句话的意思你如何理解?
作者叙述学校搞话剧表演的一件小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身处现代社会,你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