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观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又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________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
(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________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实像。
小强同学想知道橡皮泥的密度有多大,他用天平、量筒、水和细线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在调节天平时,小强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然后将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这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他应将平衡螺母向端调。(左/右)
(2)在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中,合理的操作顺序是(填图下对应序号): 。
(3)由图可知,橡皮泥质量m = g,通过计算,橡皮泥的密度ρ= kg / m3。
小明和小红各自进行“测定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和电阻”的实验。实验中使用的小灯泡均标有“2.5V”字样,所用电源和滑动变阻器相同。
(1)小明按图(a)正确连接电路,并将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右端。闭合开关后,三个电表的示数如图(b)、(c)、(d)所示,则他们所用的电源电压为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Ω。
(2)接着小明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观察到滑片恰好在变阻器的中点上,则小灯泡额定功率为多少?,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保留一位小数)
(3)小红连接电路时只用了图(a)中的V1,没有使用V2,连接的实物图如右图所示。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小灯泡;经检查,是由于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你在实物图中将连接错误的导线上打“×”并补画出正确的连线。
学会观察生活,动脑思考,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做一些探究小实验是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好方法。
(1)汽车是常见的交通工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汽车也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庭。
它应用了物理声、光、热、力、电等很多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把表格中内容用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简要地填写完整:
汽车上的装置 |
水箱里面用 水做冷却剂 |
方向盘 |
汽车导航仪 |
汽车喇叭 |
利用的物理知识 |
(2)汽车给我们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一些社会问题,人们已经致力于研究利用电能来做动力的新型汽车。如图所示,是“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工作过程中,负责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部件是( )
A.电动机 B.发动机
C.发电机 D.逆变器
一些同学观察到建筑物的支柱一般都为圆柱和四棱柱,他们想了解支柱的最大承受力与支柱的形状是否有关,为此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A.每人各选三张相同的白纸,按如图a所示分别折成空心的四棱柱、圆柱、三棱柱,如图b所示,接合处用双面胶粘住。
B.三位同学分别在四棱柱上放一硬质塑料板,然后:甲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砝码,直到支柱被压塌,记录添加的砝码总质量(如图c所示);乙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钩码,直到支柱被压塌,记录添加的钩码总质量;丙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细砂,直到支柱被压塌,用天平称出添加的细砂的总质量并记录。
再分别用圆柱和三棱柱重复实验步骤B,记录相关实验数据。
(1)此实验中甲同学添加、更换砝码的合理顺序应该是(“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2)最能精确反映支柱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的是同学所做的实验。
(3)下表为丙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根据数据分析,三个支柱中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N。(g=10N/kg)
支柱形状 |
四棱柱 |
圆柱 |
三棱柱 |
塑料板与细砂总质量/g |
392 |
400 |
243 |
为粗略测算电热器的功率,甲乙两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一个实验的原理设想:利用如图所示的电热器对水进行加热,测量相关的数据,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如果忽略掉热损失,就可以粗略地认为电热器消耗的电能等于水吸收的热量,然后再计算电功率。根据这个思路,他们将电热器放入一塑料杯里(杯外还包装有泡沫塑料),杯内装有水。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电热器,以及质量不同的水进行实验。表1、表2分别是甲、乙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已知水的比热容C)
表1水的质量m=400g(甲组数据) |
|||||||||
时间( t )/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温度( T )/℃ |
70 |
76 |
82 |
89 |
94 |
100 |
100 |
100 |
100 |
表2水的质量m=350g(乙组数据) |
|||||||||
时间( t )/s |
0 |
30 |
60 |
90 |
120 |
150 |
180 |
210 |
240 |
温度( T )/℃ |
22 |
26 |
30 |
33 |
37 |
40 |
43 |
46 |
48 |
(1)实验前,同学们对两加热器的发热丝进行了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材料和长度相同,
于是他们马上判断出两电热丝的阻值不相同,其判断的依据应该是。
(2)这个实验方案的计算原理是P=(物理量符号参照数据表所示)
(3)要计算电功率,甲小组处理数据时,只选择了前六个数据,其原因是若计算加热时间取“8min”,则其测量值比真实值偏(选填“大”或“小”),而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是(选填“实验误差”或“数据处理错误”)。
(4)合理处理数据后,他们对比了老师给的电热器铭牌数据,发现误差比较小的是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