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⑴实验时所选用的温度计应该是_____(水银/酒精)温度计(在l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沸点是357℃,酒精的沸点是78℃);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一同学为温度计写了一份使用说明书,其中有科学性错误的一条是_____(填序号);
⑵在组装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的顺序,在固定石棉网时,应处于酒精灯火焰的______(外焰/内焰/焰心)位置。
⑶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⑷对水加热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
①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___,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____,还未到达液面就消失了;
②沸腾后,水的温度________,同时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______,一直上升到液面而破裂;
③水沸腾前,有部分水蒸气产生,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使水汽化而形成的,同时在水面上方会形成一些雾气,这是水蒸气_______形成的。
⑸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6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 ________℃,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_____℃。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温度/℃ |
88 |
90 |
92 |
94 |
|
97 |
98 |
98 |
98 |
⑹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图丁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⑺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原因即可)。
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宝宝和玲玲同学想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猜想与假设】
(1)宝宝同学猜想: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相等;
(2)玲玲同学猜想: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宝宝和玲玲同学分别从实验室选取电流表3只,灯泡2只,开关1个,滑动变阻器1个,干电池,导线若干.实验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宝宝同学根据电路图连接好实验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应该 ;检查电路时发现电流表指针如图乙所示,调整正确后闭合开关,发现指针又偏向图乙位置,其原因是: .纠正错误后,开始实验,正确读出电流表示数如下表一:
实验次数 |
I1/A |
I2/A |
I3/A |
1 |
0.16 |
0.16 |
0.32 |
2 |
0.20 |
0.20 |
0.40 |
3 |
0.22 |
0.22 |
0.44 |
表二:
1 |
0.10 |
0.20 |
0.30 |
实验次数 |
I1/A |
I2/A |
I3/A |
2 |
0.14 |
0.28 |
0.42 |
3 |
0.18 |
1.80 |
0.54 |
(2)玲玲同学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验电路,开始实验,正确的出电流表示数见表二:
【分析与论证】
分析记录的实验数据,宝宝同学得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相等;玲玲同学得出:并联电路总电流有时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有时不等于各支路电流值和.
【评估】
(1)宝宝同学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主要原因是 ;
(2)玲玲同学的实验记录表格中,实验次数 读数错误,原因是 .
(3)根据表二的实验数据,可得出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是: .
小丽同学在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4.5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10Ω.
(1)请你帮她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物图连接完整.要求:当滑片向左移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大;连线不得交叉.
(2)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她发现灯泡始终不亮,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则故障的原因为: .
(3)小丽同学继续移动滑片P,记下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绘制成如图乙所示的I﹣U关系图象.根据图象,可知灯泡的电阻是 (选填“变化”或“不变”);你认为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是: .
(4)假如实验过程发现电流表坏了,小丽向老师要了一个已知阻值为R0的定值电阻和一个单刀双掷开关,借助部分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电路图,测出了小灯泡的正常发光时的电阻,请你帮她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连接好实验电路,闭合开关S1,将开关S2拨到触点 (选填“1”或“2”),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V.
②保持滑片位置不动,再次将开关S2拨到触点 (选填“1”或“2”),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U.
③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阻的表达式为:R灯=R0(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为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因素,小明根据如图连接好实物,并找到了不同规格的导线,如下表所示:
导线 |
材料 |
长度 |
横截面积 |
A |
镍铬 |
l0 |
S0 |
B |
镍铬 |
2l0 |
S0 |
C |
镍铬 |
2S0 |
|
D |
锰铜 |
l0 |
S0 |
(1)实验中,为验证猜想,可通过观察 来判断接入电路中导体的电阻的大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选择“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2)要探究电阻大小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应选择 两根导线进行实验;
(3)要探究电阻大小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应选择 两根导线进行实验;
(4)小明用A、C两根导线探究了电阻大小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则导线C的长度应为 .
(1)如图1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cm;题图2中电压表的示数是 V;图3中体温计的示数是 ℃.
(2)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做了探究实验,如图4用温度计测量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并用钟表记录加热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质 |
质量/g |
初始温度/℃ |
加热时间/min |
最后温度/℃ |
水 |
60 |
20 |
6 |
45 |
煤油 |
20 |
6 |
48 |
①在表格中填上食用油的质量 g.
②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 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③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④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的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用 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
(1)测平均速度时需要用 测量路程;和用 测量时间;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v= .
(2)如图所示,斜面长1.6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s.现已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请你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保留两位小数)
路程(m) |
运动时间(s) |
平均速度(m/s) |
v1=1.6 |
t1=5 |
v1=0.32 |
s2=0.8 |
t2=2.8 |
v2= |
(3)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