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陈小手
汪曾祺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①。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需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都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生。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产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
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
陈小手活人多矣。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②。见了陈小手,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
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二十块现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
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他奶奶的!”团长觉得怪委屈。
(选自《汪曾祺作品精选》)
【注】①老娘:接生婆。②走柳:方言,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多指心里焦虑不安。小说开场交代了当地特有的风俗和请老娘的种种“讲究”,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全文,概括并简要分析陈小手的形象特点。
小说中团长既摆酒席宴请陈小手,又封他二十块现大洋,可最后却又一枪把他从马上打下来。如何理解这一矛盾的情节?
有人认为,陈小手之死完全是偶然的,因为他不幸遇上了一个草菅人命的军阀团长。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美国研究人员今天表示,尽可能地降低胆固醇水平可能会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但却要付出代价:因为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虽然研究结果并没有显示他汀类药物本身会导致癌症但服用此类降低胆固醇药物的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确实要稍高一些。
研究人员发现,低密度脂蛋白(简称LDL,即所谓的坏胆固醇)水平极低的患者与那些LDL稍高的患者相比,癌症患病率高1∕1000。
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理查德?卡拉斯博士和他的同事在《美国心脏病学院周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他们并没有直接接触患者,而是用了被称作“汇总分析”的方法,对约4.11万名服用23种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的病例进行了研究。
卡拉斯在一份声明中说:“事实证明,他汀类药物在降低心脏病风险方面的好处显而易见;然而,利用他汀类药物降低LDL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些专家警告说,民众可能会误解该研究的意义。
位于布鲁克林的纽约州立大学南部医疗中心的他汀类药物专家约翰?卡罗萨博士在《美国心脏病学院周刊》上发表评论说:“对这种事必须谨慎,因为真的会有人由于害怕导致癌症而停止服此类药物,导致心脏病发病而死亡。”
他汀类药物是全球最畅销药之一,为制造商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此类药物能够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此外,有证据表明,这类药物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处,例如降低流感、肺炎和吸烟所导致的死亡风险。专家认为,他汀类药物的一些好处可能源于药物对体内炎症的治疗作用。
然而,胆固醇水平极低的病人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可能会高于胆固醇水平正常的人。此外,他汀类药物还会对肝脏和肌肉造成损伤。
卡拉斯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他汀类药物又多了一份担忧:癌症。
拉罗萨表示,他汀类药物即便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总的来说风险还是比较低的。相比较来看,患心脏病的风险则紧要得多。
(《参考消息》)
1.根据文中信息,关于“胆固醇水平过低”对人体造成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会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
B.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C.胆固醇水平过低的患者比胆固醇水平稍高的患者癌症的患病率高。
D.胆固醇水平过低的人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高于胆固醇水平正常的人。
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为了研究胆固醇水平高低对人体的影响,卡拉斯博士和他的同事对4.11万名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进行了研究。
B.卡拉斯博士认为对利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利弊问题,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C.卡罗萨博士担心民众可能会有人由于害怕导致癌症而停止服用他汀类药物,因而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死亡。
D.卡罗萨博士表示,因服用他汀类药物而罹患癌症的风险比较低,相比而言,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则紧要得多。
3.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可能地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好处是可能会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但缺点却是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B.他汀类药物对体内炎症有治疗作用,能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好处,但也会对肝脏和肌肉造成损伤。
C.他汀类药物之所以成为全球最畅销药物之一,是因为它为制造商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收入。
D.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必须谨慎;虽然它有罹患癌症的风险,但现在它还不失为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之一。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专家谈生物信息学
21世纪人类的目光在注视客观世界的同时,开始科学而缜密地审视自己,人类要“改造自我”,人类要在遗传基因的“最基本层面”上,对荼毒人类的种种遗传疾病发起最后冲击,“人类基因组”研究因此产生。包含人类全部遗传信息的24条染色体的DNA,是由30亿个四种不同的核苷酸组成。遗传信息的秘密,就在于这四种核苷酸的有序排列,人类基因组研究需测定全部30亿个核苷酸的排列次序。以每个核苷酸作为一个字符来印书,就相当于印制30000本每本100页、每页1000字的“天书”!当然,完成排序工作,只是第一步。凭借人类所掌握的“遗传密码”知识,我们基本上可以从这第一步的研究成果中找出十余万个基因。而这些基因仅是遗传指令语句中的一部分“实词”,它们在“遗传语文”中的意义和作用,多数还不清楚。对于编码操纵基因组运作的,占基因组序列的90%的“谓语部分”之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许多“虚词”,人们还知之甚少。一句话,要从基因组的全核苷酸序列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还要走很长的路。而惟有掌握这些信息,才算学会了“遗传语文”,读懂了这本“天书”。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生物学数据的迅速膨胀,对数据搜集、管理、处理、分析、解读能力的要求迅速提升。这一切靠什么来帮助?靠的是信息科学,靠日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数字处理速度的日新月异,使处理“海量”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产出的数据及相关的大量生物信息成为可能,并直接推动生物学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当然,这同时便产生了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重大交叉前沿学科——生物信息学。
目前,生物信息学最活跃的前沿是“基因组信息学”,它正在成为基因发现和钓取、基因组密码破译并推动实验科学的强有力工具。同时,与之相关的其他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和应用,如药物生物信息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等等也正在蓬勃兴起,而且必将对药物学、医学及生物技术科学的发展产生强大的革命性作用。
放眼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生物信息学上已先行一步,争相投入巨资,抢占制高点,争夺通过生物信息研究与开发所获得的知识产权。中国科学家正在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中国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与发展。科学家指出,关键是要吸引生物学、数学、信息学及计算机科学等跨领域的人才加强合作。上海的近期目标是:建设国家级生物信息库,首先是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同时以为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试服务为核心,发展生物信息学软件,培养生物信息学人才,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对“生物信息学”这个概念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研究的迅猛发展为生物信息学的产生提出了一种需要。 |
B.生物信息学的产生缘于生物技术信息量的革命性爆炸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
C.生物信息学是多种学科交叉而产生的综合性新兴学科。 |
D.生物信息学可以促进人类生物学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
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A.由于遗传基因作用大小有异,不同基因被比喻为“实词”“虚词”和“谓语部分”。 |
B.我们对遗传基因中起着最关键作用的操纵基因组运作的“谓语部分”却还不知道。 |
C.人类还没有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目前对十余万个基因的完全掌握也只是沧海一粟。 |
D.遗传基因的类型多样,作用也各不相同,人类对许多重要基因还知之甚少。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产生是由于人类要“改造自我”,即改变自我的性质。 |
B.“人类基因”研究是为了治疗各种遗传疾病,使人能健康长寿并能推动科学发展。 |
C.基因信息学是破译基因组密码并推动实验科学的最关键的工具。 |
D.中国的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十分缓慢,直到今天还没有建立国家级生物信息库。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如何才能真正捕获光线?英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了让光减速到停滞的方法。在2007年11月1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英国萨里大学的物理学家欧特温一赫斯与其同事公布了他们的这项最新成果。
赫斯称.要将运行速度为6.7亿英里每小时的光截住绝对是一件壮举,科学家们为此已经进行了数年的研究。为了应对这个挑战,赫斯与其同事一道设计出了一个理论方法,使用一种属性由结构而非成份决定的“超材料”将光截留住。
“超材料”是一种人造的电磁一光学材料,即在透明材料中置入一些微型的金属包含物。凭借其“负折射率”的特性,“超材料”成为了截留光的理想材料。绝大部分材料,如玻璃和水的折射率为正,意味着光基本上还是朝同一方向运动。“超材料”的负折射率特性使得光在一定程度上按原方向折回.这样一来,光的运行速度就慢慢地减缓下来,直至停止。
实验研究中,赫斯等人模拟研究了一种特殊模式的光在穿过一种波导(将光波引向特定方向的结构)时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该波导是将这种“超材料”夹在两种普通材料中间形成的“三明治”结构,且一端宽一端窄,以使光的不同波长停留在不同点上,实现“当每个频率成分都被截留时,所有光波的分布呈立体状”,在“超材料”上形成一道“彩虹”。结果发现,该光波的波群速度(不同频率的波的合成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依赖于波导的厚度。该发现意味着可以通过改变波导厚度来控制光线的波群速度。如果波导厚度恰好达到令波群速度为零的临界点,那么光线就会停下来。
毫无疑问,波导临界厚度是随着光线波长改变而改变的。研究人员提出,对日光来说.一个合适的楔形波导就能满足各种波长。波长较短的蓝光可以被波导较厚的地方捕获,波长较长的红光则由较薄的地方负责。研究人员表示.一个55微米长、厚度从0.8微米到1.4微米的楔形波导就可以实现“捕获彩虹”。
目前.赫斯的设计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要真正实现光的截留,科学家们就必须努力研发并使用纳米材质的“超材料”。尽管这样一种材料听起来有些“科幻”,但奇异的“超材料”发现都是从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理论诞生出来的。比如,负折射率材料从提出到发现仅用了短短6个月的时间.
赫斯表示.一旦光可以被截留住,就将掀起数据流和数据储存领域的革命。目前,因特网在面临如何加速数据流方面能力有限,因为“过量的数据常常在同一时候抵达某些点”。假设数据是通过光子而非电子传输,那么根据赫斯的理论,就可以通过给光子设置限速,使某些频率的数据传输减速,以便其它数据通过。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使因特网具有更大的数据容量。由于光学装置天生就具有难以置信的高带宽,因此。截留光的方法使得光子可以被储存,从而芯片上可以储存海量数据。
使光子停止.操纵光子以便把信息输入光子,然后根据需要再将光子发往某地以及某时再发。这种可能性使人们看到了新一代计算机的曙光,可以预见它比目前计算机的功能要强大几千倍,这就是所谓的量子计算机。此外,利用它可开发将不可见的红外线转换为肉眼可识别的可见光的技术、减少通信系统中的噪音以及研制性能更好的视频显示和夜视装置等。根据文意,下列关于“捕获彩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捕获彩虹”,是由英国科学家欧特温一赫斯与其同事共同实现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 |
B.“捕获彩虹”,就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将光线减速到停滞。 |
C.在具备“超材料”因素的条件下,“捕获彩虹”还要求波导的形状和厚度适中。 |
D.如果能让多种频率的光线减速并停留在波导的不同点上,就可以实现“捕获彩虹”。 |
下列对实现光的截留将会带来的技术应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给因特网的数据传输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即变电子传输为光子传输,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
B.将使得光子可以被储存,芯片上可以储存海量数据,从而带来难以置信的高带宽。 |
C.将给开发出新一代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一一量子计算机带来可能。 |
D.将使不可见的红外线无可遁形,使通信系统中的噪音大幅减少,使视频显示性能更好等。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电子传输数据,使过量的数据常常在同一时候抵达某些点,限制了因特网在加速数据流方面的能力。 |
B.光的传播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介质中有着不同的速度。 |
C.波导的临界厚度就是使光线速度为零的临界点,它是随光线波长的长短而改变的。 |
D.“超材料”的属性是由结构而非成份决定的,也就是将“超材料”夹在两种普通材料中间形成“三明治”结构,从而将光截留住。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的"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下列对 "另一种居民"含义的解释,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是指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北部而政治、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族群。 |
B.是指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大量畜养牲口的族群。 |
C.是指地域与华夏相邻、有历史贡献却被汉族士大夫贬斥的族群。 |
D.是指生活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并开创出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族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
B.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的说法应纠正。 |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姬归汉”佳话质疑
东汉大名士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兵荒马乱中“为胡骑所获”,成了匈奴一个贵族的妻子,后来蔡邕的故交曹操在汉廷秉政,对老友没有子嗣感到很痛心,“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这就是一直被传为佳话的“文姬归汉”,很多文人都称其为“千古盛事”。
称这件事为“佳话”当然有足够的理由:蔡文姬不但出于名门,本人也是一个才女,史称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不希望才女沦落异域是一种大众心理;作为政坛新贵的曹操,日理万机之余,还能为一个小女子操心,不惜重金,更使“佳话”添色。
但最近重读蔡文姬自述遭遇的《悲愤诗》,以及记载她零星事迹的《后汉书》,不禁有了点异样的感受,并突然想起了一个千百年来似乎被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盛赞某事为“佳话”、“韵事”时,是否应该更多考虑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
坦率地说,我们在艳称“文姬归汉”是“千古盛事”时,对当事人蔡文姬的心理和情感是关注得相当不够的。蔡文姬在曹丞相派人赎她之前,已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并生下二子。作为一个深受汉文明薰陶而今沦落异域的女子,她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肯定是真诚的,这在其《悲愤诗》中有清晰的表露,但我们能不能说,她对栖息达十二年之久的“胡地”,对朝夕相处的家人,尤其是她的两个儿子,就没有丝毫感情上的依恋呢?从人性的角度,自不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无论如何,蔡文姬首先是一个女性,是一个母亲。而文姬归汉是只身而回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旁鼓掌叫好时,承担女性、母亲双重角色的蔡文姬实际上面临着非常痛苦的抉择:一边是故土,一边是自己年幼的儿子,蔡文姬却要必须从中选择一个!《悲愤诗》中描述蔡文姬和儿子离别的场面时说:“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真是一字一泪!在这样的人生大痛面前,我们称赞它是“佳话”似乎残忍了一点。
蔡文姬返回故土后,嫁给了一个叫董祀的男子。此人的品行大概是有问题的,在曹操手下做一名小官,“犯法当死”,还是蔡文姬于寒冬里赤着脚、蓬头垢面地去向曹操求情,感动了曹操和当时在座者,才得免死。对蔡文姬来说,更要命的还不止于此,因为她曾托命于异族,还育有儿女,难免被世俗偏见所不容,而其丈夫很可能也曾给过她人格上的歧视,《悲愤诗》中记述文姬婚后生活有两句诗颇耐咀嚼,说“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颇能看出她在家庭生活中如履薄冰的心境。可以认定,文姬归汉以后,生活是并不幸福更不美满的。
“文姬归汉”,当事人有与儿子生离死别之痛,而且她并未因此换来幸福的生活,怎能称其为“佳话”?如果说它是佳话,只于曹操是佳话,因为烘托了这位当朝宰相的爱惜人才、珍重友情的美德;只于旁观者是佳话,因为满足了一种大众心理。
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如爱妾换马、美婢易书之类,当时或后世的许多读书人提起来都神采飞扬,至于“佳话”、“韵事”中的当事人的痛苦和血泪,哪里在其考虑之列呢?下列不属于“文姬归汉”被传为佳话的理由的一项是
A.文姬归汉,使得蔡邕得以父女团聚,消解了痛苦的心情,享受到天伦之乐。 |
B.蔡文姬出于名门,并且是一个“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才女。 |
C.文姬归汉,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符合不希望才女沦落异域的大众心理。 |
D.文姬归汉,体现了曹丞相爱惜人才,珍重友情的高尚美德。 |
对文中画线句子意思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的人们,都更多地考虑了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 |
B.“胡地”生活了二十年,文姬对汉朝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是真诚的。 |
C.“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
D.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的嗜好,并且重物轻人。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姬之所以能够归汉,一方面的原是可能是“金璧”等重礼的作用,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曹丞相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的威慑作用。 |
B.文姬在与“胡地”家人分别时,从人性的角度看,极有可能对“胡地”,对丈夫儿子,有一定的感情上的依恋。 |
C.文姬归汉后遇人不淑,董祀品行不端,犯法闯祸,而且在家里给过文姬人格上的歧视。 |
D.文姬归汉,对于曹丞相,对于旁观者的文人们是佳话;但是对于文姬本人,对于胡地的丈夫儿子,可能是残忍一些的人生大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