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完成小题,共15分)
长大的细节
①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一身疲惫的他赶回家里时,父亲不在家,母亲也不在!循着邻人的指点,他几经曲折终于找到了父亲打工的地方——一家建筑工地。那时楼房已经建到了第三层,他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佝偻着腰,挑着一担红砖,肩上的扁担弯成新月状,脚下窄窄的跳板随父亲的移动上下起伏……
②他心中有一缕悸动,轻轻地走过去,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弓着背正在码砖——是母亲!母亲抬手揩汗的一刹那,看见了儿子,见儿子正翕动嘴唇,赶紧打了一个掌心向下的手势“封住”了独生子的嘴。他明白了,母亲是怕他的喊声惊动父亲,酿成意外。父亲卸了担子,回头看到儿子时确实发了会儿怔。看到父亲的上衣被汗水浸透了,脸色苍白;母亲也汗流浃背,两手瘢痕,他惊讶地站在那里,泪水挡住了他的视线。
③其实开学才两个月,他不应该回来。本来暑假里父母东挪西借,给他凑齐了半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可国庆节,几个同学不期而至,游了几个景点,逛了几次街,下了几回馆子,身上那本来很有限的几张花纸便所剩无几了。他一连给家里发出了三封求援信,但都如石沉大海。撑到第二个月月底,他心中明白只有请假回家一条路可走了。
④回到家,吃了一大碗荷包蛋,心中好受了许多。母亲边看他吃边告诉他:前一段父亲病了,不肯上医院,在家里躺了半个月,身体刚恢复点,就急着去干活。他听了,明白母亲的意思,知道了为什么家里一直没回信寄款的原因;他呆坐着,沉默无言。隔了一会儿,母亲起身从厨柜里端出大半碗黑糊糊的米饭,说:“给你爹送去。”他端着碗,没动。母亲见了,说:“去呀。”“菜呢?”他问。母亲迟疑了一下,没说话,从酸菜坛中夹起两根瘦兮兮的黄瓜放在饭碗里。他忽然觉得眼睛有些潮,默默地走出家门……
⑤返校时,他的口袋里又有了三百元。要是以往,他会跟父母“说理”,这么一点钱要保证三个月的生活费塞牙缝都不够,但这次他什么也没说,接过这三百块钱时,他只觉得心一阵阵往下坠,手也有点抖。“这是你爹预支的三万块砖的工钱,一分钱一身汗,你可要省俭些用!”母亲说,“不够,想法子再给你寄点去。”他点点头,又摇摇头。母亲和往常一样送了他很远,待到母亲的身影从视野消失,他眼泪再也控制不住,簌簌地往下淌……
⑥——从此,他读懂了“辛苦钱”和“血汗钱”的最本质的涵义。你从文中捕捉到了“长大的细节”哪些有关信息?(至少写出两点)
(1)
(2) 试分析一下第④段中“菜呢?”这句话所蕴含的潜台词。
第⑤段中“他点点头,又摇摇头”表达的意思是:
“从此,他读懂了‘辛苦钱’和‘血汗钱’的最本质的涵义。”其中“辛苦钱”和“血汗钱”本质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二
西湖梦余秋雨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二十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窑,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画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节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居易、苏东坡修筑白堤和苏堤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自然段中说“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这里的“僵硬机体”比喻的是什么?
第二段说“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为什么说“太狭小”?(不超过20字)
简要分析作者对林和靖式的“急流勇退”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一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老舍《想北平》)作者说自己在北平“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说说划横线句子“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的含义。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写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等城市是要在比较中突出北平的特点,写出自己对北平的爱。 |
B.作者用“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来说明“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 |
C.作者用“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来说明北平的空旷。 |
D.“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充分体现了作者所说的“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这一特点。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虫子的声音
耿翔
虫子在《诗经》里练声,虫子是古老的。
我在写《马坊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句话。或许在那一瞬间, 有一些会发声的虫子,正躲在我的书房里有意识地叫了一声。这一声提醒我:不要忘了虫子的声音,它应该混合着马坊的天空和大地、集体对生活俭朴的人群,发出过内心的祈祷。它会告诉我们,在这块襟怀坦白地接受一切生命的土地上,不能忽视每一个幼小的生命。它们在地下带着声音微弱地移动,其动人之态,绝不亚于那匹栗色的马,嘶鸣着在马坊的原野上飞奔。
我也想起第一次读《诗经》,是在渭河边上。面对滔滔河水,我正出神入化地读着《豳风·七月》。
怎么没有想到,我伴着虫子的声音长大的那块叫马坊的土地,它在周朝的时候,就是豳地很温馨的一部分?知道了马坊在《诗经》里被颂扬,我就把有关《豳风》的诗篇捧在手上,对着渭河一口气往完里读。这次临水阅读的结果,促使我拂去那些在《诗经》里,也在马坊摇曳的庄稼、摇曳的草木,把虫子的声音认真地分拣出来,并且很小心地藏在心里最敏感的一个地方,听它近距离地鸣叫。
事实上,我一生都爱听虫子的声音。
或许,这是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土地上得到的最大的恩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我的心能对事物存有一些真实的感动,存有一分向善的信念,至少不是那么冷若冰霜。我想这些,都是虫子的声音,更多地带着春天里的雨水,带着秋天里的风声,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塑造出来的。我也想,在那样贫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虫子的声音跟随,我是走不过来的。我的内心的一些亮光,一定会被日子一天天吞食掉。
请不要这么问我:有多少虫子活在马坊的土壤里?
我的记忆里,只要能生长草木的地方,就一定生长着虫子。
我在劳动中,发现虫子的身影无处不在。而留给我诗一样的印象,还是《豳风·七月》里的蟋蟀。
这种最会歌唱的虫子,它们是寻着人的气息生存的。它们七月在野,它们八月在宇,它们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窗下。让我感慨不止的,是蟋蟀这种虫子,在长达数月的生命旅程中,要从田野上,一步步地走到人的身边,然后进入冬眠。我想,这些最有灵性和人性的虫子,应该是人身上的某一个部分。人的气息在村子上空的不断传递,决定着它们一生的方向和行程。
这个行程,我在《诗经》里读过,在马坊验证过。
我想虫子的声音,多半像我留在乡村的声音。如果有心,就能从一些虫子的声音里,听出我当年在劳动中发出过怎样的悲喜。
以我的经验,乡村的白天,是被虫子的声音拉长的,乡村的夜晚,也是被虫子的声音拉长的。许多时候,我是一个人被一坡的谷禾拥着,在田野的中心走路。不要以为人处在这样的场景里是幸福的,是可以向庄稼手舞足蹈的,是可以向天空放开嗓子的。其实不然,人会被压在一棵庄稼疯长的气势里,没有抬头的勇气。这时如果没有虫子,及时从身边向天发出求爱一样的声音,陷入庄稼和天空的重围,我真的不知道:万物的内心有多深?
然而,还是虫子的声音,每每在乡路上救了我。
不是感激,也不是茫然。只想问自己:还想听虫子原生态的声音吗?
记着把自己,按时放进马坊春天、夏天或秋天里。
不论在《诗经》,还是在豳地,这些季节,都是虫子练声的节日。
(选自《感悟故乡》)结合全文来看,文章插叙“第一次读《诗经》的情景有哪些作用?(6分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⑴ 在那样贫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虫子的声音跟随,我是走不过来的。
⑵ 还是虫子的声音,每每在乡路上救了我。文章开头说“虫子在《诗经》里练声”,结尾又说春天、夏天、秋天“都是虫子练声的节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综观全文,“虫子的声音”在作者心目中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谈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按照隋唐以来定型并逐渐流行开来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由《诗》《书》《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以前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宋朝时有了“十三经”的说法,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来,与《论语》《孟子》相配研读,并为之作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称为“四书”。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史部书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所谓“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这些史书记载了历史的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沿用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因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史”。
除了正史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史书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同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司马光主编的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三通”——《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等。另外,还有一些史学理论方面的典籍也有很大影响,如唐代刘知几的《史通》。
子部则是更大的一个部类,先秦时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的经典以外,各家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都属于子部。魏晋以后,子部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可以说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几乎都包括在其中了。
在古代文化典籍中,最大的类别应该是集部,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但也不全属于文学作品。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等典籍就是如此。而梁萧统编的《文选》则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梁初一百三十余家的作品七百余篇,对后世影响极大,唐宋时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另外,《全唐文》《全唐诗》等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虽然四部分类法的涵盖面很广,但并不能包括中国文化的全部典籍,例如本书所选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工农业各种科技成就的著作,很难纳入子部的哪一个门类中。下面是关于“经、史、子、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开始有“五经”,宋代增加到“十三经”,这些都是古 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书。 |
B.史部是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籍,各种体裁的 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 ![]() |
C.子部是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到了魏晋以后,子部的范围不断地 扩大,它包括除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 |
D.集部是四部中最大的类别,它包![]() |
要是诗文创作,但也不全是文学作品。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构成 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 |
B.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叙述 了从唐到元的典章制度的沿革。 |
C.集部中,汇选若干人作品的集子称为总集,而《白氏长庆集》和《欧阳文忠公 集》则属于别集。 |
D.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梁萧统编的《文选》,选录了先秦至梁初一百三十余家 |
的作品七百余篇。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五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的原因就在于历代统治阶级![]() |
B.由于“二十四史”都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认可的,所以被统治阶级视为“正 史”。 |
C.司马迁的《史记》是“二十四史”的开始,“二十四史”采用的纪传体例,是 司马迁开创的。 |
D.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体例是编年体,这就导致了《资治通鉴》不能进入“二 |
十四史”行列。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一天的等待
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
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时,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有删节)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
(2)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恰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