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③,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⑤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①坐盗( )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 )
③晏子避席对曰( ) ④故直使楚矣( )下列选项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晏子使楚使子为使 |
B.婴闻之齐之临淄三百闾 |
C.寡人反取病焉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D.今民生长于齐不盗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翻译下列句子。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然则何为使子?结合甲、乙文段的具体情节,分别评述楚王和晏子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未尝识书具()(2)父异焉()
(3)自是有名()(4)每旦日出()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是儿要呕心乃已耳:《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
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但屡顾我,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今已大,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帝怆然,遂舍之。(《西京杂记》)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帝忍而愎忍:⑵益死之速耳益:对画线句“汝临去,但屡顾我,我当设奇以激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将要离开时,只需频频回头看我,我会设下奇计来激怒他。 |
B.你将要离开时,只需频频顾及我,我会设下奇计来激怒他。 |
C.你将要离开时,只需频频顾及我,我会设下奇计来感动他。 |
D.你将要离开时,只需频频回头看我,我会设下奇计来感动他。 |
东方朔用什么办法解救乳母?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
B.虽不能察/风力虽尚劲 |
C.战则请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D.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文:(这只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渐渐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不能一一亲自明察,但都一定要了解案情 |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当权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这场以弱胜强的战斗中,人民的力量不容忽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也是必要条件。 |
B.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对曹刿言听计从,足见鲁庄公之“鄙”。 |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写出了曹刿请见君主的原因。 |
D.本文详写论战,略写战斗过程,对比有力,鲜明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班超立志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①。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②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
志哉!”【注释】①细节:小事情。 ②研:通“砚”,砚台。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辍业投笔 (扔) | B.安能久事笔研间乎(怎么) |
C.常为官佣书以供养(用来) | D.不耻劳辱(耻辱) |
对短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本文而言,班超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
B.班超成才的主要原因是“家贫”。 |
C.上面短文的主旨是逆境使人成才。 |
D.“班超的大志”可用原文“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来表述。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下面句中加点词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歆辄难之 | B.默而识之 | C.不能称前时之闻 | D.友人惭,下车引之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俱乘船避难()②幸尚宽()
③纳其自托()④遂携拯如初()翻译句子。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分析故事经过,说说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