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一)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从前有个书呆子绰号“全信书”,成天埋在书堆里。一天,读书时脚上的鞋被炉火烧着了,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忙去找书本。书上说,桔能降火。他忙拿起一个大桔子就咬,滴下的汁水把鞋上的火灭了,书呆子大喜。但鞋头已被烧出大洞。于是他上街买鞋,走到半路,想起尚未找到文字根据,忙奔回家中,从书箱里找出家父留下的书简,上面写着他穿六寸鞋子。于是定要掌柜给他六寸的鞋,掌柜无可奈何地把鞋拿给他。书呆子使劲穿进去,鞋破了,脚趾露在外面。掌柜拿过书简仔细看,上面写着:“吾儿七岁,着鞋六寸,脚随人长,步步前进。”书呆子断章取义,迷信书本,仍旧穿着那双六寸的鞋子回去了。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
⑴至之市 ( ) ⑵试之以足 ( )
⑶及反 ( ) ⑷遂不得履 ( )
⑸使其冲烟飞鸣 ( ) ⑹昂首观之 ( )
⑺置之其坐 ( ) ⑻吾忘持度 ( )
⑼项为之强 ( ) ⑽拔山倒树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⑴何不试之以足?
⑵宁信度,无自信也。
⑶着鞋六寸,脚随人长 用自己的语言分别说说郑人和书呆子的愚蠢表现。
⑴郑人愚蠢的表现是
⑵书呆子愚蠢的表现是 结合郑人和书呆子买鞋的故事,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写出两点感悟。
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小题。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人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夙夜忧叹②斟酌损益
③以伤先帝之明④以彰其咎翻译下面句子:
A.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托付不效 | B.深追先帝/遗诏 |
C.臣/不胜受恩感 | D.进尽/忠言 |
用选段的原话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诸葛亮认为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②诸葛亮在出师前对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议?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不才,君可自取。”但诸葛亮却从没有称帝的念头,忠心耿耿的辅佐那个黯弱昏庸的“阿斗”。你是怎样看待诸葛亮这一行为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 渔人甚异之()
便要还家() 处处志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是()
A.忘路之远近辍耕之垄上 |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C.后遂无问津者风烟望五津 |
D.乃不知有汉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请简要概括桃花源人的性格特点以及桃花源内的生活特点。
《桃花源记》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散文,其中一些词句在今天成了具有固定意义的成语,请说出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 我渴望那种简单的男耕女织的古老生活,渴望那种不问世事的悠闲安逸,渴望那么一个地方,会是我的世外桃源。
② 一个人在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要学会自我调解;任何一件事都有其两面性,发生后,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想想,你或许就会豁然开朗!
【2014广东广州卷】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2)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亲王色挠,长贵而谢之《唐最不辱使命》
(4) 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5) 恐前后受其敌《狼》
【2014中考湖南株洲卷】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16分,其中第26小题4分,其余每小题2分)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便要还家 ②乃不知有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2014中考重庆卷】阅读《三峡》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略无阙处()(2)夏水襄陵()
(3)不以疾也()(4)属引凄异()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
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