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小题。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人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夙夜忧叹 ②斟酌损益
③以伤先帝之明 ④以彰其咎
翻译下面句子:
A.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托付不效 | B.深追先帝/遗诏 |
C.臣/不胜受恩感 | D.进尽/忠言 |
用选段的原话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诸葛亮认为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②诸葛亮在出师前对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议?
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不才,君可自取。”但诸葛亮却从没有称帝的念头,忠心耿耿的辅佐那个黯弱昏庸的“阿斗”。你是怎样看待诸葛亮这一行为的?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下列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是哪一项?()
A.有仙则名 驰名中外 |
B.谈笑有鸿儒 大展鸿图 |
C.可以调素 琴 素 不相识 |
D.无案牍之劳形 |
不劳而获本文题为“陋室铭”,文中又强调“斯是陋室”,而结尾处作者却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用现代汉语翻译: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乙文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小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造饮辄尽饮少辄醉 | B.便欣然忘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C.无怀氏之民欤山之僧智仙也 | D.以乐其志山水之乐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和醉翁饮酒的用意是一样的,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
B.甲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乙文的醉翁就是作者滁州太守欧阳修本人。 |
C.甲文中的“先生”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乙文中的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
D.甲文通过对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而乙文则通过对山峰、流水、醉翁亭的描绘刻画了滁州的山间美景。 |
【古文阅读】
[甲]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龙井题名记(节选)
秦观
是夕,天宇开霁① ,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②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③,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⑤石而饮之。自普宁⑥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⑦非人间之境。
注释:①[开霁]放晴。②[参寥]一位僧人。参寥,僧人道潜的号。③[惠因涧]涧溪名。④[酌]舀取。⑤[据]靠着。⑥[普宁]地名。⑦[殆]恐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猛浪若奔 (2)负势竞上 (3)遂弃舟 (4)度南屏 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意思与“酌泉据石而饮之”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 B.执策而临之(韩愈《马说》) |
C.中峨冠而多髯者(魏学洢《核舟记》) | D.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2)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译文:甲文中,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乙文中,作者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慨。试简析两位作者感慨的原因。
【古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乙] 是夕,天宇开霁① ,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②策杖并湖③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⑤,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⑥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⑦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 ①霁:雨过天晴。②参廖:与下文的“辨才”都是人名。③并湖:沿湖。④雷峰:与下文的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⑤惠因涧:山涧名。⑥普宁:与下文的寿圣院都是寺名。⑦殆:大概。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是日更定矣( ) (2)上下一白( )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B.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
C.湖中人鸟声俱绝/ 夜久语声绝 | D.酌泉据石而饮之/ 而旗尾略不沾湿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依据甲乙两文的文意,完成下列填空
从时间角度看,甲乙两文可以共用一个标题: 游西湖。从内容看,甲文重在描写雪景,乙文重在记叙 ,从“人鸟声俱绝”“流水激激悲鸣”可以看出两文中的西湖环境都显得非常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①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②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③让之而不为④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⑤露布,唯傅修期耳。”《北史·傅永列传》
注释:①寻:不久②书:写信。③让:责备。④报:答复,给回信。⑤露布:公开的文告。解释加点词语。
(1)治经为博士邪( )(2)见往事耳( )
(3)涉猎经史( ) (4)能手执马鞍( )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吕蒙、傅永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