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 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是哪一项?( )
A.有仙则名 驰名中外 |
B.谈笑有鸿儒 大展鸿图 |
C.可以调素 琴 素 不相识 |
D.无案牍之劳形 |
不劳而获
本文题为“陋室铭”,文中又强调“斯是陋室”,而结尾处作者却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用现代汉语翻译: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乙文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求石兽于水中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④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翻译下列句子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唐雎说信陵君》)
注释:①卒然:同“猝”,突然。②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
③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下列带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 |
B.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轻视、看不起 |
C.人之憎我也,憎:恨、厌恶 |
D.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破:破坏、杀害 |
下列带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若士必怒 |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无忌谨受教 |
C.仓鹰击于殿上人之有德于我也 |
D.聂政之刺韩傀也愿君之忘之也 |
下列表述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 |
B.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他在同秦王面对面的交锋中,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
C.信陵君解了赵国邯郸之围,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唐雎告诫信陵君,不要骄傲,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忘掉自己对他人的恩德。 |
D.秦王和信陵君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一代枭雄。他们都能够礼贤下士,善于听取谏言。秦王在唐雎的劝谏下,最终放弃了吞并安陵国的意图。 |
下面对选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都采取了对话(语言)的方式来刻画人物,人物对白极具个性;除此之外,甲文还采用了行动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
B.对秦王,唐雎态度强硬,为了维护国土尊严,语含机锋,但言辞委婉有“节”,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进谏信陵君,唐雎更多的是真诚委婉,不用直白方法,而是迂回切入,环环相扣,严谨有致,回环有味。 |
C.唐雎用他的智慧和言辞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表现出了爱国忠君、智勇双全、自主自强、不畏强暴的士人风采;秦王骄横无理、阴险狡诈、色厉内荏、前倨后恭,但在唐雎的劝谏下,最后幡然领悟,知错就改。 |
D.唐雎的言辞有高明的技巧,“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如“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
翻译三大题中划线的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
(2)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译文: 乙文中唐雎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还有没有价值?请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评价。
答:
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完成文后小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身为宋国笑()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B.为人谋而不忠乎 |
C.以为顺流而下矣 | D.此何遽不为福乎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文后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在陋巷,,。贤哉,回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填空)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船头坐三人,,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在甲文中的横线处,按原文填写句子。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鲁 直 左 手 执 卷 末 右 手 指 卷 如 有 所 语。【甲】文介绍了
【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2分)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类: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
③一士人善画善: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旦: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译文: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