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古文阅读】
[甲]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龙井题名记(节选)
秦观
是夕,天宇开霁 ,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注释:①[开霁]放晴。②[参寥]一位僧人。参寥,僧人道潜的号。③[惠因涧]涧溪名。④[酌]舀取。⑤[据]靠着。⑥[普宁]地名。⑦[殆]恐怕。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猛浪若           (2)势竞上       (3)弃舟          (4)南屏       
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意思与“酌泉据石饮之”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余强饮三大白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B.执策临之(韩愈《马说》)
C.中峨冠多髯者(魏学洢《核舟记》) D.足肤皲裂不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2)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译文:                                                                     
甲文中,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乙文中,作者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慨。试简析两位作者感慨的原因。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本文的作者是,字,河东人,代文学家,他和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给加点的字字注音
参差披 () 犬牙互()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
(1)潭中鱼可百:(2)不可久居居
翻译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②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①缁衣:黑色的衣服②使:假使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素衣而出()天()
亦犹是也()岂能无矣()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衣缁衣而 B.尊君在
C. 不亦乎 D.迎而
句子翻译。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
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日中()尊君在()
而去()元方入门不()
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
友人知道自己错了,向元方示好,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妥当吗?请阐述理由。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阻之(或:有的人)

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清涟而不妖②不不枝
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富贵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能以径寸之木

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