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小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造饮辄尽饮少辄醉 | B.便欣然忘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C.无怀氏之民欤山之僧智仙也 | D.以乐其志山水之乐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和醉翁饮酒的用意是一样的,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
B.甲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乙文的醉翁就是作者滁州太守欧阳修本人。 |
C.甲文中的“先生”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乙文中的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
D.甲文通过对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而乙文则通过对山峰、流水、醉翁亭的描绘刻画了滁州的山间美景。 |
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完成文后小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身为宋国笑()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B.为人谋而不忠乎 |
C.以为顺流而下矣 | D.此何遽不为福乎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文后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在陋巷,,。贤哉,回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填空)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船头坐三人,,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在甲文中的横线处,按原文填写句子。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鲁 直 左 手 执 卷 末 右 手 指 卷 如 有 所 语。【甲】文介绍了
【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2分)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类: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
③一士人善画善: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旦: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译文: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答:
文化经典阅读
(1)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
(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①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4)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
[注] ①道:同“导”,引导。
(1)在孔孟看来,应该与哪几种人交朋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孔孟认为与朋友相处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平津侯列传
司马迁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倍其约以顺上旨倍:“背”,违背 | B.虽详与善,阴报其祸详:“祥”,吉祥 |
C.宜佐明主填抚国家填:“镇”,镇抚 | D.今诸侯有畔逆之计畔:“叛”,反叛 |
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为人恢奇多闻②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③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⑥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六十岁被征博士出使匈奴,但因汇报情况不合皇上心意而被免官回家。 |
B.公孙弘虽然自己生活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无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
C.公孙弘对皇上非常顺从,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未遵从与大臣们的约定而让汲黯感到不满。 |
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2)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