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节选,完成下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节选)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酿泉为酒 |
B.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
C.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D.吾谁与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宠辱偕忘 ②杂然而前陈者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悲喜观”用原文回答就是 , 。 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文乙的第二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分别是 、 、 、 ,其中核心是 ,
其余三幅都是陪衬,体现了作者 的思想。根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列对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先忧后乐 下联:
阅读《幼时记趣》,回答10-14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请用“/”为下面两句话标注朗读停顿(每句只标一处)。(2分)
故时有物外之趣。
使其冲烟飞鸣。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明察秋毫 (2) 项为之强
(3)以丛草为林 (4)盖一癞蛤蟆也选出下列句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
A 心之所向 B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 驱之别院 D 何不试之以足翻译下列句子。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道旁苦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折枝:压弯了树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解释加点的字。
(1)尝与诸小儿游( )(2)诸儿竞走取之( )(3)惟戎不动( )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选出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 B.何不试之足 |
C.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D.观之正浓 |
所选语段写的是 之趣。
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解释加点词语
①天帝使我长百兽 ②以为畏狐也
③故遂与之行 ④兽见之皆走与“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而忘操之 | B.至之市 | C.是吾剑之所从坠 | D.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翻译句子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2分)
译文: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的一类人(2分)
(届中考山东济南卷)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后面小题。(共6分,每小题2分)
记六一①语
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③,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六一:与文中的“欧阳文忠公”“此公”都指欧阳修。②顷岁:近年。③指擿:批评指正。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本文所记欧阳修的写作主张,至今仍有价值,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