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 甲 ),池鱼思( 乙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 丙 )深巷中,鸡( 丁 )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少列适俗韵( )
A.韵味 B.音乐 C.情趣 D.风俗
(2)桃李罗堂前( )
A.排列 B.网罗 C.张罗 D.搜罗
(3)虚室有余闲( )
A.空地 B.空宅 C.闲暇 D.闲宅在上文中甲乙丙丁四处依次填词,其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密林 深渊 吠 鸣 |
B.旧林 故渊 吠 鸣 |
C.密林 故渊 叫 飞 |
D.旧林 深渊 吠 飞 |
下列对《归园田居》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尘网”,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
B.“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
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
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
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天性本来就只喜爱田园、山林。韵,这里指性格、气质。 |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落入官场的罗网里,一离开故园就是三十年(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男,实际是十三年。诗人这里有意夸大,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倦)。 |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留恋原来飞翔栖息过的树林,池中的鱼思念以往自由生活过的深潭。 |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村南的野外开荒,我又能安守清贫回归故里。 |
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 )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住宅周围土地有十余亩,草房有八九间。方,周围。四旁。 |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繁茂的榆树,柳树遮蔽着草屋的后檐,桃树、李树整齐地排列在堂屋的前面。 |
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外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住在陈设简陋的屋子里觉得清闲。 |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关在樊笼里,如今终于又回到了大自然。 |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作者通过描绘这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书边事①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 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①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③琼瑶:美玉。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①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关中一带大雨,六十余日不止,庄稼遭受了很大损失。玄宗很忧虑,宰相杨囯忠挑选一些未受灾害的禾苗献上,说:“雨虽多,不害稼。”杜甫这时候正困守长安。②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请简要分析
(2)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
(3)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放 船【注】
【唐】杜甫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注】放船:坐船顺流而下。
(1)本诗前四句与诗题“放船”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说明。
(2)后人评价“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两句写得“入神”,请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