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5日的《经济日报》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指出,千方百计扩大最终消费需求,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对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继续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有效化解制约消费率提高的各种不利因素,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结合《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淡为什么说消费对经济增长起拉动作用。
材料一:2013年,欧洲启动了对我国输欧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光伏产业遭遇寒冬。6月份开始围绕中国光伏产品倾销问题展开价格拉锯战。8月3日,欧方决定正式接受中国机电商会和94家光伏企业0.56欧元/瓦的价格承诺申请,该价格承诺于2013年8月6日生效。之后,中国对欧洲出口占总出口量的比重从70%下降到目前的不到30%。
光伏产业陷入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越位和缺位所致。一方面,由于光伏产业属于绿色环保产业且利润丰厚,在地方政府政策主导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光伏产业一哄而上、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规划和引导,对光伏产业内部的无序竞争缺乏监管,对光伏发电并网难的问题始终缺乏相应的配套改革政策。光伏产业的当下之劫,正是政府的推波助澜和无所作为让光伏产业偏离了正常的市场轨道。
材料二: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历史。
改革开放前 |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由政府通过国家计划进行资源配置 |
1978-1984年 |
形成并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
1984-1988年 |
确认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1988-1992年 |
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1992-2012年 |
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十八届三中全会 |
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1)有人认为,我国现阶段企业、政府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厂长不找市长找市场,市长不管厂长管市场”。请你运用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2)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国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是如何体现这一过程的?
表:中国税收弹性系数变化情况
“九五”期间 |
“十五”期间 |
“十一五”期间 |
|
GDP增长率(%) |
8.3 |
9.5 |
11.2 |
税收增长率(%) |
16.3 |
19.5 |
21.8 |
税收弹性系数 |
1.37 |
2.24 |
1.95 |
注:税收弹性系数=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若税收增长率小于GDP增长率,即税收弹性系数小于1,则纳税人整体税负减轻。
下图中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注: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指标。0.3以下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1)请结合图、表,对我国现阶段的税收弹性系数和基尼系数作出总体判断,并说出这种状况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2)十八大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增加居民收入提出合理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围绕“如何实现收入倍增”问题,网上网友的两个帖子(见表格)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思考。
(1)针对网友的观点,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别跟帖分析。
帖一:网友“云淡淡”:经济发展了,居民收入自然也就上去了。 |
跟帖: |
帖二:网友“冻土”:他的年收入100万元,我的年收入2万元,人均年收入51万元。几年后他的年收入202万,我的年收入还是2万,人均年收入102万,我的人均收入不是“倍增”而是“被增”了。 |
跟帖: |
跟帖一:
跟帖二:
材料二:城镇化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投资,一个城镇人口相当于3个农村人口的消费。但也有专家强调,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和面积的扩张。
(2)结合材料二,阐述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3)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农民的市民化。
材料四:2013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以人为核心,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化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注意保留原始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
(4)结合材料,说明建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方法论依据。
探究题: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备爱社会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根本。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很难给国家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早已成为教育部门与全社会的共识,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多年教育模式的转向一直步履维艰。有人提出学习西方考试模式,减少全国统考科目、取消文理分科、外语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一系列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措施直面教育热点难点,特别是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再次引起了广大考生的热烈争论,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
材料二:教育是人类面对的永恒话题,从孔子最早实施因材施教的私塾教育到今天的网络教育,从唐代的遣唐使到今天各国互派流学生……人类享受着教育,发展着教育。
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教育的知识说明推进教育改革的理由。
利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推进教育改革?
(3)教育改革少不了对国外教育的借鉴学习。请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谈谈你对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借鉴、交流与融合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谈一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