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腊的诸多城邦中,城邦间的关系是( )
A.都聚集在斯巴达城邦下 | B.城邦之间存在隶属关系 |
C.小邦是大邦的属国 | D.各邦均为独立主权国家 |
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122.74亿元,比1927年的60.1亿元增加了83.2%。纺织业1927年织布机为29788台,至1936年织布机数为52603台,增长76.6%。全国棉布产量1934年为2800多万匹,1937年增至8500多万匹。以上数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
B.民族危机下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
C.民族工业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提高产品质量 |
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2014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之夜》邀请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和日本驻英国大使林景一共同作客。在节目中,刘晓明以史实驳斥林景一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所作的辩护,获得在场观众的广泛认同。这说明
A.日本认识到参拜靖国神社行为的错误
B.中国所持立场得到所有英国人的支持
C.反对右翼势力抬头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D.中国运用史实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主权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 | B.汉代儒学 |
C.宋明理学 | D.佛教传入 |
明朝万历年间,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这些现象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促使农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B.促进佃农地位的提高 |
C.促使佃农所受地主剥削大大减轻 |
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下列最能反映作者的观点是
A.从汉朝到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B.宋代以后,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 |
C.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应给予地方一定权力 |
D.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呈此消彼长之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