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日:“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日:“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反映了当时
①社会分工更加细致 ②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政府强调规范社会秩序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
●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
●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承担,判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
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 |
B.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 |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D.具有理性、公平、重视证据的精神 |
某同学对古希腊城邦有如下评价:①希腊城邦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②工商业的相对活跃有利于平等思想的形成;③希腊海洋性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确立。对于这些评价,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①错误 | B.②错误 | C.③错误 | D.都正确 |
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
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 | 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贵族逐渐平民化 | B.姓氏逐渐普及化 |
C.宗法制逐渐瓦解 | D.社会逐渐平等化 |
《史记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 |
B.为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 |
C.为征服岭南而修筑 |
D.为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而修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