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下午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点火升空,准确入轨。月球上有着非常丰富的钛铁矿(主要成分是FeTiO3)资源。已知钛铁矿与氢气在1 000 ℃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FeTiO3+H2Fe+TiO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FeTiO3中Fe显+2价,Ti显+4价 | B.TiO2既不是氧化产物也不是还原产物 |
C.反应中生成1 mol铁将转移3 mol电子 | D.FeTiO3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
浓硫酸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在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过程中不能显示的性质是
A.酸性 | B.脱水性 | C.强氧化性 | D.吸水性 |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
B.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
C.“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 |
D.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捕捉到的CO2还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 |
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见图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5℃,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存,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
D.图4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
实验宣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A.①是氨气发生装置 | B.③是氮气发生装置 |
C.②是氨气吸收装置 | D.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
下图所示最验证氯气性质的徼型实验,a、b、d、e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滤纸。向KMnO4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后,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
已知:2KMnO4+16HCl→2KCl+5Cl2↑+2MnCl2+8H2O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a处变蓝,b处变红棕色 |
氧化性:Cl2>Br2>I2 |
B |
c处先变红,后褪色 |
氯气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 |
C |
d处立即褪色 |
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
D |
e处变红色 |
还原性:Fe2+>C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