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Na2CO3和NaHCO3的下列性质设计实验,不能够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的是
A.水溶性 | B.热稳定性 | C.与酸反应 | D.焰色反应 |
为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反应原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现象:
①向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中插入锌片,看到有气泡生成;
②向上述稀硫酸中插入铜片,没有看到有气泡生成;
③将锌片与铜片上端接触并捏住,一起插入稀硫酸中,看到铜片上有气泡生成,且生成气泡的速率比实验①中快;
④在锌片和铜片中间接上电流计,再将锌片和铜片插入稀硫酸中,发现电流计指针偏转。
下列关于以上实验设计及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②说明锌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铜不能 |
B.实验③说明发生原电池反应时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
C.实验③说明在该条件下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
D.实验④说明该原电池中铜为正极、锌为负极 |
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编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A |
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
证明SO2具有氧化性 |
B |
将Cl2通入NaBr溶液中 |
比较氯离子与溴离子的氧化性强弱 |
C |
将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收集后用冰水混合物冷却降温 |
研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D |
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1支加入少量MnO2 |
研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
根据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C(s) + O2(g) = CO2(g) △H1=–393.5 kJ/mol
(2)H2(g) + 1/2O2(g) =H2O(l) △H2=–285.8 kJ/mol
(3)CH3COOH(l) +2O2(g)=2CO2 (g) + 2H2O(l) △H3=–870.3kJ/mol
可以计算出2C(s) + 2H2(g)+ O2(g)=CH3COOH(l)的反应热为:
A.△H = 244.1kJ/mol | B.△H =-488.3kJ/mol |
C.△H = -996.6kJ/mol | D.△H= 996.6kJ/mol |
在水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Ag+、Pb2+、Na+、SO42—、NO3—、Cl—,该溶液放在用惰性材料做电极的电解槽中,通电片刻后,则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
A.35.5∶108 | B.16∶207 | C.8∶1 | D.108∶35.5 |
已知X、Y、Z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是:
HXO4>H2YO4>H3ZO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 | B.非金属活泼性:Y<X<Z |
C.原子半径:X>Y>Z | D.原子序数:Z>Y>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