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设计了一种测量未知电阻Rx的实验方案,并选择了合适的器材:测量电路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未知,在A、B两点间接入的元件每次只能是电阻箱或未知电阻Rx。
(1)将_____接入A、B两点间;
(2)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到某一合适的位置时,记下电压表的示数U;
(3)断开开关,取下A、B间的元件,将_______接在A、B两点间;
(4)闭合开关,调节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出__________,即可知道Rx的阻值.
如图甲所示,是科技迷小明制作的"真空炮"模型:在一根两端开口、内壁光滑、水平放置的透明塑料管左端管口处,放置一枚弹丸;管口两端各有一块可自由开合的挡板;靠近管口右端连接一抽气机。抽气一段时间后,迅速将挡板1打开,弹丸便可冲开挡板2从管右端射出。
弹丸从管口射出的出口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A. |
与弹丸的形状有关 |
B. |
与弹丸的直径有关 |
C. |
与塑料管的长度有关 |
小明在塑料管壁两侧安装了多套光电传感计时器,用于测量弹丸在管中不同位置的运动速度。
请完成下列各实验步骤的填空:
(1)抽出挡板1时,弹丸受到的动力来自于其两端气体的 。
(2)探究猜想A时,控制其他因素相同,分别用球形与弹头形弹丸进行实验,测得弹丸速度大小随运动位置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出口速度较大的是 弹丸。
(3)探究猜想B时,小明仅换用底面直径不同的两枚弹头形弹丸重复上述实验,发现直径越小的弹丸,出口速度越小。你认为直径小的弹丸出口速度小的原因可能是 。
实验小组完成了"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的实验后,得到"电源两端电压总大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的结论,这与之前"电源两端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的猜想不符。老师引导同学们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继续进行了深入探究:
(1)测量电源及灯泡两端电压。电压表接在CD两点,是为了测量灯泡 的电压,闭合开关,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是 V。
(2)测量电路中导线的电压。测出导线BC间的电压大约为0.05V,由此得知导线分压可能是造成结论与猜想不符的原因。为了能更明显地观察到导线分压的现象,应选择较 (选填:"粗"或"细")的导线,原因是 。
(3)完成以上步骤后,他们准备测量开关两端的电压,你认为这一步骤是否有必要,理由是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用到了如下器材:白纸、玻璃板、完全相同的a、b两物块、一枚细针。
请完成下列各实验步骤的填空:
(1)如图甲所示将白纸铺于水平桌面上,再把玻璃板竖直置于白纸上,即保证玻璃板与白纸是相互 的,并在白纸上记录下玻璃板所在位置。
(2)将物块a竖直置于玻璃板前的白纸上,记录下物块底部所在的位置CD,如图乙所示。此时,在一定光线条件下,便可透过 观察到物块a正立的像,接下来,小明将物块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 。
(3)小明记录下物块b底部所在的位置CˊDˊ,取出白纸并沿玻璃板底部所在的直线对折后,用一枚细针沿线段CD扎数个眼,打开白纸,发现线段CˊDˊ上也布满了针眼。结合步骤(2)的结论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 关系。
(4)为了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以乙图的视角来看,小明将物块a绕C点顺时针旋转至乙图虚线所示的位置后,为了再次确定像的位置,物块b应绕Cˊ点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并记录下位置。
小刚同学在做"用伏安法测量某定值电阻R阻值"的实验中将电路图连接成如图甲所示电路。
(1)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是 ,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 端(选填"C"或"D")。
(2)实验中,移动滑片,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较大示数且无明显变化,经检查是导线连接问题,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电路连接完整。
(3)电路连接正确后,当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大小为 A.它的阻值是 Ω,通常情况下要进行多次测量,其目的是为了 。
(4)另一位同学选择了一个标准的电阻箱(元件符号 ),若干开关、干电池及导线和一个电流表(电流表量程足够大)来测量定值电阻R的阻值,请你帮他在方框内设计完整的电路图(画出一种即可)。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时,所用的器材有斜面、木板、毛巾、棉布和小车,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要固定斜面,并让小车从斜面上 (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2)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选填“大”或“小”),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 (选填“远”或“近”)
(3)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不考虑空气阻力,在图乙中大致画出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v﹣t图线
(4)在我们已学的物理知识中,也有用到这种“实验一推理”的研究方法,如 (列举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