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选文,回答小题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2)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选文从哪些方面描摹了春天的景象?
选文中“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仿照例句,说说下面加点词好在哪里?
示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抚摸”一词,从触觉角度描写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富有感情。)
(1)……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2)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中的“杨柳风”指什么?体现了“风”的什么特点?
选文(2)段细致的描写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学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黑匣子
①每当飞机发生空难,广播、电视或报纸总是在报道中提“黑匣子”。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呢?
②“黑匣子”是一个密封的金属盒,有普通鞋盒那么大。它里面装有两种飞行记录系统。其中一种是无线电话记录系统,可以把飞机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机场地面指挥及外界的通话全部接收下来,记录在“黑匣子”中的磁带上。飞机一起飞,无线电话记录器便开始不停地工作。由于磁带最大的录音量只有30分钟,录满30分钟,就会抹去旧的声音,再录下新的声音,因此磁带上总能保留飞机出事前最后30分钟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通话的信息。
③“黑匣子”中另一个系统是数据记录系统。它可以记录飞机起飞后的飞行速度、方位、高度和航向,发动机工作参数,驾驶员动作反应时间等多种数据。它的记录时间为50分钟,以后就除掉旧的数据,再记录新的数据。
④一旦飞机发生灾难,专家便可以根据“黑匣子”中记录的各种声音和数据来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因此,空难发生后,除了营救机上人员,寻找“黑匣子”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⑤早期“黑匣子”的外壳是黑色的,后来为了便于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寻找,它的外壳已不再是黑色,而是涂成了国际通用的荧光橘红色。它被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黑匣子”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能耐受1100℃的高温30分钟,在30米深的水下30天内匣子不渗水,能承受近2吨的静压力不变形。匣子里记录的多种信号和数据还不受外界无线电波干扰和磁力效应等方面的影响。有些“黑匣子”还装有用电池作能源的微型声波发射机,可连续发射一种超声波信号。由于有这么多特点,在飞机机毁人亡后,“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即使“黑匣子”随飞机残骸散落在丛林、沙漠、海底、深谷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能迅速被人发现寻获。
⑥目前,“黑匣子“不仅使用在飞机上,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部门在高速火车和汽车上也安装了“黑匣子”。“黑匣子”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了。请联系全文,抓住本质特征,给“黑匣子”下一个定义。
黑匣子是一个安装在飞机上,用以
的金属盒子。文中第⑤段写道“‘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飞机失事后,“黑匣子”不易被破坏,又易于寻找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述。
【资料链接】
2011年11月7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前路乡南田村附近的竹山林场,一架飞机坠落后爆炸,有关方面正在对飞机失事前30分钟黑匣子记录的信号和数据进行分析。看到电视报道后一个同学不解地问:黑匣子那么聪明吗?它怎么能预知半小时后飞机要失事了,就事先及时记录下了讲话声音和数据?请你根据文章的介绍,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这个同学的疑问。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她想:。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3分)
联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要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3分)
请你仔细揣摩第⑧段画线处母亲的心理,把空缺处补写完整。(3分)
结合上下文,品味句子中的加线词语。(4分)
(1)“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2)“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为什么说“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2分)
远行周太舸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
“爸,我不想读书了。”“为啥?”“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①。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②。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父亲:“不,回家搭车。”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父亲:“没坏。”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是文中“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请补充完整。
不愿上学---→ ---→畏惧前行---→---→决定上学请仔细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划线的句子①,品味句中的“僵”和“柔”两个词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划线的句子②,赏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父子翻山时的对话,你认为它显得重复啰嗦吗?说说你对作者这样写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结尾的情节设置别具匠心,请你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在大气探测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些民间看天经验,仍不失为必要的参考资料。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②一是缺氧引起的动物异常。在阴雨天气到来之前,往往出现天空云量增多、气压降低、
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风力变小等现象。这些
现象容易造成溶解水中的氧气减少,满足不了水生动物的生活需要,致使鱼虾将头浮出水面或跳出水面来呼吸氧气。因此。在群众中有“鱼起浮有雨”和“河里鱼跳,风雨之兆”等经验。同样,由于气压降低、湿度增大等使土壤中的水分增多、氧气减少,会出现“旱天蚯蚓出洞,有雨必凶”和“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的现象。
③二是带电粒子变化而引起的动物异常。实验证明,带正、负电的粒子对动物的反映是不同的。正离子吸入体内可使动物烦躁不安、神经兴奋;而负离子则可使动物感到舒适、心情愉快。另外,雷雨、冰雹、大风、风暴、龙卷风、台风等天气都会产生次声波。根据研究得知,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是一种周期为4~8秒、近似正弦的振动。在1 000~2 000千米处,它的声压一般有几百帕。在台风外围的强风区可以产生10赫左右的次声波。这种次声波人们是感觉不到的,但往往被一些动物所感知。
④三是动物本能的反映。例如,生在陆上、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一般都在夜间单独行动,但是大多数甲鱼生蛋的时期和生蛋的位置大体相近。不少地方在群众中流传着“甲鱼放蛋窝,洪水到窝边”的谚语。据说,甲鱼生蛋后一般20天左右会出现一场较大降水或河水猛涨的现象。
⑤四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可引起动物的变化。例如,“群雁南飞天转暖”“雁过十八天有霜”“燕子来得早,春天回暖早”等谚语。大雁、家燕、天鹅等候鸟,每到冬天就飞向温暖的南方去越冬,一到春天再飞回北方。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这种奇异的行为,有的说是候鸟的本能,有的说是由于候鸟具有适应空中生活的敏锐视力,并能记忆熟悉的广大范围。据说人类的视野半径为9.6千米,而飞翔在2000米高空中鸟的视野可达100多千米。无论哪种说法都不否认,候鸟迁徙时间的迟早是由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利用候鸟的迁徙时间来判别当年天气季节变化的谚语。
⑥五是天气反常的影响。由于某时段天气出现反常可引起动物的行为异常。例如,在湖南等地广为流传着“正月青蛙叫,秧子撒两道”的谚语。它的含义是,在正月上中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由于青蛙是冷血动物,它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所以它又叫变温动物。群众的经验就是利用动物的异常行为来分析判断后期天气变化。
⑦可见,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摘自《气象知识》)对全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 |
B.在今天,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些民间看天经验,仍然不失为必要的参考资料。 |
C.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行为大致有五种。 |
D.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
对全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比较举例子下定义 | B.列数字作诠释下定义 |
C.作引用分类别摹状貌 | D.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中划线的“据说”一词可以删去,因为删去后不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严谨。 |
B.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结构形式是“总—分—总”。 |
C.本文引用了许多谚语进行说明,所以本文属于生动说明文。 |
D.“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句谚语所表现的是动物因缺氧引起的异常现象。 |
下列内容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感觉不到10赫左右的次声波,但次声波总被一些动物感知。 |
B.生在陆上、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都在夜间单独行动,但是大多数甲鱼生蛋的时期和生蛋的位置大体相同。 |
C.第⑤段中划线的“这种奇异的行为”是指“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 |
D.青蛙是恒温动物,在正月上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就意味着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 |
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①南风暖融融地吹拂着。
②田地里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开了,黄灿灿的夺人眼球;而荞麦宛若羞涩的少女,低着腼腆着脸,有些不知所措地站立着。此刻午后的暖阳照向大地,舒适得令人慵困。一条碎石路闪着石子特有的光泽延伸向远方。
③这是1937年的春天。
④路旁站着一对男女,他们牵着手,彼此默默无语。目光流转之处,一片春暖花开。
⑤四周静得出奇。湛蓝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大朵大朵的云,像极了酣睡的婴孩。南风依旧拂过野草,发出“沙沙”的声响,却是极微小的。
⑥已然是春天的时节了,无名的碎花开了一地,那儿一簇紫色的,这儿一簇白色的,有着莫名芬芳的花在微风中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⑦女孩微微踮起了脚尖。
⑧她伏在男孩结实的肩上,瘦弱的肩一起一伏。男孩的模样十分坚毅却又柔情似水。
⑨静静的河水淌过春天的臂弯,揽起几许冬日残余的冰寒;几只早已脱了漆的旧木船泊在河岸边。清清的水招摇着油油的水草,在金色的柔波里,穿行过黑黑的鱼儿,一圈一圈的水泡浮上水面。
⑩女孩开始小声地啜泣起来,却又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哭泣。
⑾又是一阵轻柔的风,吹得花香四溢,大地的气息中却夹杂着战火的硝烟味儿。
⑿女孩紧紧地抱住了男孩。
⒀男孩身旁的一个布包上扎着一个小小的蝴蝶结,那粉红的颜色显然是女孩精心挑选的。
……
⒁眼前的画面开始变得模糊,模糊得只剩下一双相拥在一起的人儿。
⒂“这么多年了,我还记得那年的春天。春天呀,到处是花儿草儿的香味儿……”祖母的嗓音如流水一般和缓,在轻诉着一段往事,“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那年,你的祖父参了军……”祖母的声音变得有些伤感,“这一等便是五年。每年的春天,我都会去那一块花地走走,闻闻,听听,想想,念念……第五年的春天,他便回来了,我认得那黝黑的脸庞和怀里的小怀表……”
⒃午后的暖意在祖母的脸庞上荡漾开来,崭新的相册悄悄地翻过一页。
⒄“那会儿在农村,却还是小伙子小姑娘呢,像你这样的年纪吧。饥馑的年代里,我们在春天一起去挖野菜,蕨菜、马齿苋……我们提着满满一篮的春光欢笑……”
⒅祖母的眼里闪现出柔和的光芒。
⒆最后一页的相册上,两人的笑意定格,却还是春天,只是时光褪去了青春的色彩,彼此在内心深处的相守温暖了岁月。
⒇“你们在说什么呢?我也听听。”祖父爽朗的声音从阳台传来,带着微微的笑意。
午后的阳光偏了一个角度,泛黄的墙壁上,时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
摘自《读者》2012年第21期读完全文,我们被这“藏在岁月里的温暖”深深感动了,请简要列出感动你的因素。
写出第17段“我们提着满满一篮的春光欢笑”一句中“春光”的词性及在文中的含义。
第18段运用了何种人物描写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说说文章开头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