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官
唐临济令李回,妻张氏。其父为庐州长史,告老归。以回之薄①其女也,故往临济辱之,误至全节县。而问门人曰:“明府②在乎?”门者曰“在。”张遂入至厅前,大骂辱。全节令赵子余不知其故,私自门窥之,见一老父诟骂不已。而县下常有狐为魅③,以张为狐焉。乃密召吏人执而鞭之,张亦未寤④,骂仍恣肆⑤。击之困极⑥,方问何人,辄⑦此诟骂。乃自言吾李回妻父也,回贱吾女,来怒回耳。全节令方知其误,置之馆,给医药焉。张之僮夜亡至临济,告回。回大怒,遣人吏数百,将袭全节而击令。令惧,闭门守之。回遂至郡诉之,太守召令责之,怒其误也。使出钱二十万遗张长史以和之。回乃迎至县,张喜回之报复。卒不言其薄女,遂归。
注释:①薄:待人不好 ②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③为魅:作怪 ④寤:通“悟”,醒悟 ⑤恣肆:放纵,无所顾忌 ⑥困极:疲乏 ⑦ 辄:肆意妄为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⑴故往临济辱之 ⑵私自门窥之
⑶见一老父诟骂不已 ⑷乃密召吏人执而鞭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乃自言吾李回妻父也,回贱吾女,来怒回耳。文中的“糊涂官”指的是谁?请简要说出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③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④,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 谓郭隗曰()② 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
③ 筑宫而师之()④ 湣王出亡于外()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
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请选出下列加点的“以”字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A.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 B.以雪先王之耻 |
C.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 D.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
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甲 )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 , 性暴 , 不可驭 , 蹄啮伤人多矣。一日 , 谏议入厩 , 不见是马 , 因诘仆 : “ 彼马何以不见 ?” 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 , 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 , 曰: “汝为贵臣②, 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 贾人安能蓄之 ? 是移祸于人也 !”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 , 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 乙 )
范式字巨卿 , 少游学于太学 , 与汝南③张劭为友。劭字元伯 。 二人并告④归乡里。式谓元伯曰 : “ 后二年当还 , 将过尊亲。 ” 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 , 元伯具以白母 , 请设馔(zhuàn)以候之。母曰 : “ 二年之别 , 千里结言 , 尔何信之诚也 ?” 对曰 : “ 巨卿信士 , 必不违约。”母曰 : “若然 ,当为尔酿酒。”至其日 , 巨卿果到 , 升堂⑤拜饮 , 尽欢而别。
【注释】①陈谏议: 姓陈 , 谏义是官名。②贵臣 : 朝廷中的重臣。③汝南: 古地名。
④告: 指告假。⑤升堂: 登上大厅。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 )
(1)是移祸于人也(2)而偿其直
(3)将过尊亲 (4)若然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
(1)“ 彼马何以不见 ?” 仆言为陈尧咨售贾人矣。
(2) 后期方至 , 元伯具以白母 , 请设馔以候之。甲乙两段文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甲文侧重表现了;
乙文侧重表现了。 (2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划分朗读停顿(共两处)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好读书:()②既醉而退:()
③无案牍之劳形:()④何陋之有:()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译文: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乙文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答: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面的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作者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本文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运用了的写法。
解释语句中加点的词。
(1)濯清涟而不妖()(2)不蔓不枝()
(3)亭亭净植()(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
C.中通外直阡陌交通 |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
翻译下列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
课外阅读,链接中考
司马光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解释加点的字
退为家人讲 ()众皆弃去()从文中哪些句子可看出司马光勤奋好学?
。 古籍中记述少年好学的故事很多,你能写出两个有关的成语来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