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享受春雨
厉彦林
①也许是刚经历了冬天太多的郁闷和压抑,也许是寒风、残雪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太多的沧桑与悲凉,万物掐灭生命的色彩与声音,孤独地萧条着沉默着。一夜微风,唤醒早春三月的晨曦,也吹来了北方第一场春雨。山川、河流、乡村、房屋、树林、花草、庄稼、庄稼人,都在翘首春的惠风拂面,享受春雨的滋润,感觉春天那年轻的心跳……
②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悄悄落下来,一滴一滴,淅淅沥沥,飘飘洒洒,缠缠绵绵。恰似烟雾迷蒙、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水墨画,朦胧且迷人。春雨婀娜多姿,巧笑倩兮,步履轻盈,委婉含蓄,率性天然,没有夏雨的暴烈,没有秋雨的忧愁,没有冬雨的冷酷,像位清纯、含蓄待嫁的新娘,充满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爱恋……为了履行前世约定,悄无声息地把睡梦中的大地山川抚摩一遍,湿润着每一个角落、每一棵小草。令人悄然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美妙佳句。一会儿工夫,雨点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在干燥的土地上留下密密匝匝的雨窝。春雨从不埋怨和选择土地肥沃或贫瘠,总是执着地投入,迅速渗进地下,形不成水流,只让土地守候和感动,让世人留恋和感叹。
③走在乡间小路上,任细细的雨丝自由地落在脸上,痒酥酥的,滑到嘴里,甜丝丝的。此时,可以真正感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我记得在老家院中赏雨的情景。雨点劈里啪啦掉下来了,洒在头上,落在脸上,说不清道不明的舒爽。我忘情地站在雨里,虽然衣服被打湿,可心里高兴,脸上绽放着笑容,享受着那份难得的清凉和惬意。院里的梧桐树耸立雨中,紫红的小芽芽摇曳着甜美的心事。枝杈上被雨淋过的喜鹊窝颜色更加凝重,淘气的小喜鹊躲在老喜鹊的翅膀下,时而从窝里探出小脑袋,新奇地瞥一眼外面的风景,又唧唧喳喳地把头缩回去。树下有一群相互依偎的鸭子,时而用嘴巴梳理着羽毛,呱呱地交流着什么。那鸟鸣声、鸭叫声,伴随风声雨声,滋润,清雅,恬淡,宁静……
④春雨贵如油,老天爷也十分小气。雨刚下了一会儿,就停了。雨虽然不大,却滋润着乡间万物,悄然改变了山乡的颜色,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点燃了生命的期待与呼唤!……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土地松软了,生命以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在繁衍、传承、轮回。前两天还光秃秃的山冈,奇迹般地罩上了新绿。真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大地是藏梦、长梦的地方!萌生绿色的地方就舒展生命,就有开花的渴望,就有歌声在酝酿!每人都种植一份鲜嫩的心境,收获一缕成长的愿望。
⑤春雨是会说会笑的精灵,是律动生命的音乐。春雨会跟随着气候幻化不同姿态、不同神情,也会随听雨者心情演绎不同的内涵。或嫣然,或惆怅,或温柔,或冷寂,或清丽,或婉约……可谓千种心情,万种雨境。
“散文是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那么,选文是以 ____________的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请根据示例分析春雨的其他特点。
示例:第②语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的朦胧,多姿,无私奉献。
第③语段让我们感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④语段让我们感受到 _____________                                     。  
请结合选文内容或个人生活体验,说说你对第⑤语段“春雨是会说会笑的精灵,是律动生命的音乐”这个句子的理解。
选文中的“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和朱自清的《春》一文中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出理由。
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感受,请运用排比写一段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你对“夏雨”或“秋雨”的感受,60字左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应聘》一文,完成小题。
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文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表达效果。
①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

②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

文中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并说说理由。
A.被录取的是母亲 B.儿子没被录取C.儿子和母亲都被录取了


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阐述理由。

阅读议论文《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完成小题。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1 岁成长的是身体,10 岁成长的是知识,20 岁成长的是情感,50 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它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麦穗是饱满的,明天就躺进了打麦场。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不要为躺进打麦场的麦穗和融进泥土的花蕊悲哀,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
⑤你知道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它们,没有水,它们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用根去吸取土层里含的水。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对每一个成长者的心灵来说,蹲,从来就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不扎实地蹲,就会因快速地虚长而过早地浪费珍贵的契机和希望;不扎实地蹲,就会在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袭击中让娇弱的花朵黯然凋落。在形式上,蹲是一种挫折,本质上,它却是一种胜利的潜伏。它以一种外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⑥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已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要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轻的人,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⑦成长,让我们不再有意懈怠自己;成长,让我们在满脸皱纹时内心依然有葱茏的生机;成长,这是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坚强的理由;成长,这是我们能够弹跳的一块坚固的基石;成长,让我们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成长,让我们认真地耕种着脚下每一寸土地。
⑧我认为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阐述了成长这件事。(3分)

请为第③段文字“活到老,学到老”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文章结尾说“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请列举一件你生活中既带有成长的标志又能给你幸福感觉的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l分)
隐形“杀手”PM2.5无处不在
①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一个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专业术语。所谓PM2.5,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其直径小于2.5微米。因为这些颗粒物太轻,很难自然沉降落到地面上,而是长期漂浮在空中,不仅小到看不见,更小到可以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和人体内的细胞“搏斗”并伤害这些细胞。从某种程度上说,叫它“凶手”并不为过。
②一般而言,直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直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直径在2.5微米以内的细颗粒物,却会顺利通过下呼吸道,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可进入肺泡之中,并可通过气血交换进入到人体血管。其吸附的重金属氧化物或多环芳香烃等致癌物物质危害更大。
③如果放大了看这些小颗粒.他们并不一定是圆形或者方型,而呈不规则状。这些颗粒物中少部分是自然形成的扬尘,绝大部分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二次污染,如二氧化硫、氢氧化物、硫酸铵、硝酸铵等粒子。这些因为工业等人类活动产生的、燃烧不完全而排出的小粒子,本身由一定的二氧化硅和碳组成,有时燃煤电厂在高温中生成的致癌物,在冷却时被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吸附着进入人体。也就是说,在它们“出生”的瞬间,可能是清白无害的,唯一的特点在于太小、太多。然而,相同质量浓度下,颗粒物越细,数目更多。比起PM10,PM2.5的表面积要大好几倍,吸附空气中的毒性物质就会更多。
④这么小的颗粒很难自然沉降,会在空气中停留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本身对呼吸系统就有影响,造成咳嗽、不适。而小颗粒物上吸附的致癌物,更导致癌症高发;当PM2.5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致畸物,就有效畸效应。它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的深处,而它携带的有害气体、重金属就溶解在血液里。
⑤目前学界对PM2.5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通过研究其吸附的成分对人体细胞的影响入手,一种是不计成分,单纯对一定浓度的、可能混有多种成分的PM2.5入手。经科学家研究,现在已经肯定的是,浓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但由于这涉及长期的、大规模人群实验,具体的量值和对人体具体的伤害,还没有准确数据。
由于PM2.5更容易在老人和孩子身上“发威”,研究者们很关注“凶手”接近他们的可能,污染的空气对幼儿的发育、智力、健康都会有不良影响。可怕的是,这些影响一般不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被明显察觉到,也许有些长期受到空气污染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觉察其影响……最为可怕的是,空气污染,受害者比其他污染都来得多,而且它无孔不入,难以防卫,目前流行的PM2.5检测仪从技术条件上来说并不完善。普通老百姓对空气污染没有足够的意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主动诉求。
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我保护。穿行或工作于车流量大的街道、工业区时,可载合适的口罩进行防护。吃“猪红”等进行食疗也是不错的选择。猪红中的血浆蛋白被人体内的胃酸分解后,会产生一种解毒,清脑的分解物,能够与侵入人体内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化合反应,易于毒素排出体外。空气净化器能够过滤掉大部分颗粒物,一些技术先进的空气净化器甚至能吸附消除0.01微米的颗粒物。在灰霾多发季节,喜欢运动的人应该尽量避免户外运动,因为雾气里面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越是运动,吸入肺部的毒物越多,无形中成了毒雾的吸尘器,雾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本文以“隐形‘杀手’PM2.5无处不在”为题,有什么作用?
以下说这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PM2.5是指人类二次污染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酸铵、硝酸铵等粒子,它们呈不规则状。
B.PM2.5本身是清白无害的,当它吸附了毒性物质被人们吸入体内,才会对人们造成伤害。
C.PM2.5成为“杀手”是因为它太轻、大小,能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伤害人体细胞,其吸附的毒性物质危害很大,而且不易被察觉。
D.科学家们已研究确定,PM2.5浓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具体的量值和对人体具体的伤害,也已有了准确数据。

第②段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任意列举一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以文中划线句子为例,简析本文语言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章。

包利民
①行走在人生的长路上,总会有许多的梦想生生灭灭,一如身后的履痕,或浅或深,盈盈盛满着无悔的心绪。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可是那些梦想毕竟曾葱茏过我们的心境,所以都是生命中最美的存在。
②有一年去外地出差,想起那个城市有一个同学,便顺便去拜访她。她住在郊区的一所平房里,当时正是冬天,呼啸的北风从窗子的缝隙间灌进来,一室冰冷。听她讲述在这里的工作生活,都是那么艰辛,可她一直坚持下来,从没想过放弃。即使在这还要穿着棉衣的房子里,她的笑脸依然是那么灿烂。她的目光中闪着希冀:“我要继续努力,我要在这个城市里拥有自己的房子,有着大大的玻璃窗,冬天的时候,就坐在窗下晒太阳!”
③有梦总是好的,无论那梦是不是一种虚幻,都能给人一种勇气和力量,就像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零下三十度的气温也没能冻结她脸上的笑容。梦想更像一床被子,被子本身并不发热,可是却能聚集我们身体散发出的所有的暖,从而使寒冷无法入侵。若是没有梦想,就算再麻木的身心也无法阻挡生命的苍凉。
④我一个同学的姐姐,读高中时心灵遭受重创,在不言不语几日之后,精神崩溃而失常。这很是让家人意外而伤心,本来大家都担心她会想不开而寻短见,却没想到是这样一个结果。那时我常去她家里玩儿,她就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嘴里叨叨咕咕地不知念着什么。去各大医院治疗,都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一个专家说,要想恢复过来只能靠她自己,在她内心深处是有意地想封闭自己忘掉这个世界,建议家里人仔细想想她以前最在意的是什么,有意地去刺激她,或许会有奇迹发生。那时大家都认为她最在意的,可能就是那个早恋的男友了,都已刺激成这样,还刺激?后来有一天,家人在她房中发现了一张写着字的纸。
⑤至今我仍记得那纸上写的几句话:“我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我不说绝望,因为我放心不下爸爸,妈妈去世得早,是爸爸把我抚养长大,我不能死,我还要报答爸爸……”寥寥几句,可以想象她当初的那种挣扎,只是很可惜,她只差一点点就战胜了自己。有一天在她家里,我终于听清了她念的是什么,原来她每天反复说着的,竟是朱自清的那篇《背影》!于是那以后,父亲就常出现在她面前,以期奇迹出现。自她出事以后,父亲骤然就苍老了许多,专家的那番话,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愿望和支撑。可是,女儿却不再认识父亲,任父亲在她面前深情地呼唤,她都充耳不闻。父亲却一直坚持着,这一坚持就是三年!
⑥有一个秋天的下午,同学的父亲在工地上干活时,被一截钢筋将脸戳破。他的受伤,立刻引起了全家人的慌乱,他安抚好三个围前围后担心万分的孩子后,便去了大女儿的房间。同学的姐姐仍在那里背诵《背影》,许是父亲脸上染血的纱布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停止了背诵,怔怔地看着父亲的脸。父亲像安慰另几个孩子一样安慰着她,虽然知道她根本听不进去。就在这时,父亲便听见女儿喊了一声“爸”,他一下子呆在那里,直到女儿又喊了一声,才回过神来,泪水洇湿了纱布。他知道,一直苦盼着的奇迹终于到来了!
⑦后来,同学的姐姐说,她就像从很长很长的一个梦里醒过来。父亲心疼地问:“三年那么长的梦,你一定受了很多苦吧?”她却笑着说:“没有,我在梦里经常听见爸爸和我说话,所以一点没害怕!”我很难想象,那样的三年,她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或许,就是有关父亲的梦支撑着她醒来。而同学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所依靠的梦想,就是女儿有一天会像以前一样叫他一声爸爸。这两个人的梦三年来一直衔接在一起,拼凑出一个人间的奇迹。
⑧梦想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不仅可以焐热生活中的种种艰辛清贫,驱散所有的悲痛伤感,还能把我们的心引领向最丰盈美好的去处。那里或许不是梦想的所在,却是因为梦想才会抵达。有梦的人生永远不寂寞,有梦的人生寒冷永远无法侵蚀。梦想更如一件心灵的外衣,呵护着生命中每一点每一滴的暖,为我们带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3月上
请简要概括同学姐姐的故事。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合会上下文,理解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①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可是那些梦想毕竟曾葱茏过我们的心境,所以都是生命中最美的存在。
②自她出事以后,父亲骤然苍老了许多,专家的那番话,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愿望和支撑。
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请为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并简述理由。
A、梦想创造奇迹 B、有梦常暖

名著阅读
贝多芬是伟大的自由之声,也许是当时德意志思想界惟一的自由之声。他自己也感到,他时常提起,他的责任是把他的艺术来奉献于“可怜的人类”,“将来的人类”,为他们造福利,给他们勇气,唤醒他们的迷梦,斥责他们的懦怯。他写信给侄子说:“我们的时代,需要有力的心灵把这些可怜的人群加以鞭策。”
一八二七年,米勒医生说“贝多芬对于政府、警察、贵族,永远自由发表意见,甚至在公众面前也是如此。……一八一九年他几被警察当局起诉,因为他……政治方面也是一样的毫无顾忌,很大胆地抨击他的政府之腐败。他特别指斥几件事情:法院组织的专制与依附权势,程序繁琐,完全妨害诉讼的进行;警权的滥用;官僚政治的腐化与无能;颓废的贵族享有特权,霸占着国家最高的职位。……英国的乐队指挥西普里亚尼·波特,一八一七年到维也纳,说:“贝多芬用尽一切诅咒的字眼痛骂奥国政府。他一心要到英国来看看下院的情况。他说:‘你们英国人,你们的脑袋的确在肩膀上。’”(一八一四年拿破仑失败,列强举行维也纳会议,重行瓜分欧洲。奥国首相梅特涅雄心勃勃,颇有只手左右天下之志。对于奥国内部,厉行压迫,言论自由剥削殆尽。其时欧洲各国类皆趋于反动统治,虐害共和党人。……贝多芬晚年的政治思想,正反映一八一四至一八三零年间欧洲知识分子的反抗精神。读者于此,必须参考当时国际情势,方能对贝多芬的思想,有一估价准确之认识。)
因此,什么都不能使这股不可驯服的力量屈膝。如今它似乎玩弄痛苦了。在此最后几年中所写的音乐,虽然环境恶劣,例如侄子之自杀。往往有一副簇新的面目,嘲弄的,睥睨一切的,快乐的。他逝世以前四个月,在一八二六年十一月完成的作品,作品第一三零号的四重奏的新的结束是非常轻快的。实在这种快乐并非一般人所有的那种。时而是莫舍勒斯所说的嬉笑怒骂;时而是战胜了如许痛苦以后的动人的微笑。总之,他是战胜了。他不相信死。
文中说“战胜了如许痛苦以后…….”请联系全文说出贝多芬早年(童年、少年)时期所遭受的苦难(至少说四点)。

请结合贝多芬当时的处境,谈谈你对选段中贝多芬举动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