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
察举制 |
科举制 |
依据 |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
以文取士 |
方式 |
长官推荐 |
自由报考 |
A. 察举制强调德才皆备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下表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
宝钞23、银1、布1 |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
银52、稻谷1 |
该表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稳固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后汉书》有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 | B.苛政导致脆弱小农破产 |
C.铁犁、牛耕在江南普及 | D.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
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居民区混在一起 | B.开市、闭市有时间规定 |
C.商人自由经营 | D.市长管理整个城市事物 |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下列关于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
B.玉米、甘薯等大量外来农作物引进的结果 |
C.劳动力增多使土地得到开发 |
D.《农政全书 》中先进经验推广使然 |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把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历史上的“中原”应位于其中的
A.函谷关以东 | B.崤山以西 |
C.山东、山西 | D.整个黄河流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