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请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⑴与此图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⑵这次事件中发表的相关宣言是什么?该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
⑶请写出此战争的转折点战役。
⑷此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探寻中华民族的“追梦之旅”吧!(8分)
【富强之梦】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复兴之路》
(1) 材料中“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以我党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以此为开端,中国人民探
索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带来了“光明前景”?(2分)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1992年他在南方的谈话,促成中国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为改革开放打开新的局面。
(2)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新的经济体制”是什么?(2分)
【统一梦】
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
——出自《中共十八大报告》
(3) 为了早日实现“统一梦”,我国政府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这个构想最早在哪个地区得以成功实践?(2分)
【圆梦篇】
邓小平同志曾讲过,“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同样道理,不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能停留在梦中。
(4) 根据材料回答,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什么?(1分)
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某校
八年级(1)班准备举办一次主题为“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小论坛。请你参与其中。
【活动准备】
(1) 如果你是该班的一员,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相关资料?(至少举出两种途径)(2分)
【历史溯源】
(2) 请你帮助小红同学完成“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知识卡片。(4分)
时间 |
外交成就 |
20世纪50年代 |
提出,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
20世纪70年代 |
和 |
20世纪年代 |
香港、澳门回归 |
(3) 2014年3月19日至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对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米歇尔的中国
之行有助于深化中美关系。40多年前,哪一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分)
【活动总结】
(4) 通过探究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风雨历程,谈一谈你的感想与认识。(1分)
材料一: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下图)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
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三:“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请写出材料一中B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和建立者。
(2)材料二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材料三这首词中的“匈奴”指什么民族?
(3)概括这三段材料所反映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历史的主流是什么?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材料二《姑苏晚报》载: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京杭运河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新生。京杭运河苏州段穿越我市相城区、高新区、金阊区、沧浪区,吴中区、吴江市……
材料三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回答,请指出隋炀帝统治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最北是哪里?请指出京杭运河苏州段位于哪一段?大运河开凿有何重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合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2)唐与哪个少数民族“合同为一家”?
材料二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3)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周边邻国,尤其是日本。唐代中日之间的交流也是盛况空前的。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使团被称作什么?
材料四唐朝对外交往图
(4)图中向西和向东行的路线分别是唐朝两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对外交往路线,请写出两位人物的事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