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辰刻(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即1841年5月30日),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 B.义和团运动 | C.反割台斗争 | D.反洋教斗争 |
下图是苏联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幅宣传画《片面的经济》,画中一个俄罗斯绅士手拄拐杖,右腿粗壮,而左腿细长脆弱萎缩,十分疲惫、艰难地向前走。与图片所反映的经济特征最为贴近的是()
A.18世纪初期的西欧经济 | B.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 |
C.工业化完成时的美国经济 | D.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经济 |
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情况。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有()
1958 |
1963 |
1968 |
1973 |
1978 |
1983 |
|
苏联 |
8% |
-2% |
6.5% |
8% |
2% |
-3% |
世界 |
3% |
4% |
5.8% |
5% |
4% |
3% |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这意味着()
①苏联走向解体②社会主义运动失败③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④二战后“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④ |
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领导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和斗争,但后来他本人也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潭。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源是()
A.赫鲁晓夫大权在握 | B.赫鲁晓夫个人品质较差 |
C.赫鲁晓夫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 D.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