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
【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
【趣味实验】同学们找来了两个相同的纸杯:向其中一个纸杯中加入少量水,然后分别将两个纸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很快空纸杯就着火燃烧了而装水的纸杯则没有被点着。请你分析装水的纸杯没有被点着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KOH,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015年湖南省张家界市】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初步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规律和它们的一些主要性质,以下是老师为你提供的气体制取和性质探究的实验装置。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 b__________;
(2)实验室采用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 。 如图E所示,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说明氧气具有 (填“氧化性”或“可燃性”);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序号)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如图F所示,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具有 的性质。
【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下列实验。
(1)用浓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8g/mL)配制200g10%稀盐酸。
①配制的主要步骤为:计算、 、溶解。
②设需浓盐酸的体积为V,请列出V的计算式 (不必算出结果)。
③现提供右图仪器,仪器a的名称为 ;配制过程中还需要的仪器有 。
(2)现提供下列装置: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和收集装置应选用 (填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结束,从反应残留物中提取固体溶质时,按如下流程操作:
②如选用另一发生装置制取某种气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15年新疆自治区、兵团】实验室常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想探究反应后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玉素甫同学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
阿依古丽同学认为: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氢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
(1)请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玉素甫同学做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
溶液无色 |
废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 猜想正确 |
取少量氯化钙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
溶液无色 |
【实验评价】
(2)你认为玉素甫同学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 。
(3)如果你要证明阿依古丽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 (填字母:A.紫色石蕊试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稀盐酸)来代替酚酞试液,理由是 。
(4)若实验证明了阿依古丽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反应完成后过滤就可得到只含氯化钙一种溶质的溶液。
【2015年广东省佛山市】下图是实验室常用来制取气体的装置。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写出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能用装置D收集的气体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4)某实验小组为了获得较多气流平稳的氢气进行实验探究,制取氢气时发生装置应选 (填字母,下同),干燥装置应选 ,干燥装置中的试剂是 。
(5)下图是探究CO2与NaOH是否反应的部分原理装置图。请在答题卡方框内画出需完善的装置图,并进行必要的标注。可供选用的仪器及药品:试管、直角导管、干燥CO2、NaOH溶液、BaCl2溶液。
【2015年贵州省遵义市】FeCl3溶液能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某小组拟在相同浓度FeCl3溶液的催化下,探究过氧化氢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写出本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Ⅰ.分别取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于锥形瓶中,注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FeCl3溶液,如图观察到 ,就可以粗略判断,得出实验结果.
为进一步判断上述实验结论的准确性,运用图,小刚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方案设计.
Ⅱ.
[方案一]在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测定收集相同气体体积所需时间.
[方案二]在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测定 ;
方案二的实验测量结果:
![]() |
30% H2O2溶液的体积(mL) |
2% FeCl3溶液的体积(mL) |
加入H2O的体积(mL) |
反应的时间(min) |
生成O2的体积(mL) |
1 |
5 |
x |
20 |
5 |
V1 |
2 |
10 |
3 |
15 |
y |
V2 |
表中x= ,y= .
实验结论:通过测量,若V1 V2(填“>”、“=”或“<”),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