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文后题目(共12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划线词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_________
(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理:_________
(3)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_________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悉以咨之 天子之怒 |
B.试用于昔日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
C.俱为一体 若为佣耕 |
D.每与臣论此事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翻译文中加红语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文段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塞翁失马》,完成后面小题。
近塞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①之,其父曰:“此何遽②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③。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④。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⑤,深不可测也。
【注释】①吊:安慰。②遽:就。③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④保:保全。⑤极:穷尽。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 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②马无故亡而入胡()
③ 其子好骑 ( )
(2)选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堕而折其髀”相同的一项()
A.潭西南而望 | B.出淤泥而不染 |
C.学而时习之 | D.好逸而恶劳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标一处)。
此 何 遽 不 为 福 乎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桑中生李》 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1 分)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①。”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②,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①豚:小猪 ②众犬吠声: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喻众人随声传闻 ③翕赫:此指轰动、惊动。翕:聚集。赫:盛貌。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欲持去()②顾见空桑中有土()
③因植种()④间一岁余()
⑵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以余浆灌溉
A.盖以诱敌 | B.是以谓之文也 |
C.何不试之以足 |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南 顿 张 助 于 田 中 种 禾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⑵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幼时记趣》)试说说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2 分)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各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范仲淹《岳阳楼记》)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翳()⑵谓()(3)尝()(4)微()翻译下面语句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是进亦忧,退亦忧。【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和 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
【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5--8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文段选自下面哪本书()
A.《列子》 | B.《水浒传》 | C.《西游记》 | D.《伊索寓言》 |
下列对加点字的斜体字解释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赞同) | B.年且九十(将要) |
C.方七百里(药方,偏方) |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寡妇) |
对“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
B.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
C.年纪将要就是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
D.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 |
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①、愚公之所以产生移山的想法,是因为“惩山北之塞,。”
②、愚公移山的宏伟目标是“指通豫南,。”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上联:有志移山易下联: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问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共2分)
(1)肉食者鄙鄙:
(2)公将鼓之鼓: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共2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翻译:
|
请你阅读第③段,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第②空用原文回答)(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