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为此,梭伦在改革中
|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
| B.帮助平民以避免他们沦为奴隶的可能性 |
| C.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
| D.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认为
| A.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 | B.未来社会将消灭阶级对立 |
| C.工人群众的民主和自由诉求 | D.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正义性 |
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
① 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② 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
③ 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④ 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2007年9月27日,上海中共“一大”会议纪念馆首度正式对公众展出由中、俄、蒙三国学者共同发现的中共“一大”“第15人”——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的照片与真实生平资料。这一珍贵历史资料最能说明
| A.中共诞生后成为共产国际的支部 | B.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 |
| C.中共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 D.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共的诞生 |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
台湾学者柏杨比喻得好,清朝就像一个被晚期癌症击败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优点的时候,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柏杨的比喻
| A.肯定了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优势 | B.指责了当时资本家引进机器的做法 |
| C.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根源 | D.批评了当时的“中体西用”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