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请思考: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后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示意图:
材料二 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
材料三 漫画《财神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4分)材料二反映了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
(2)材料三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哪个时期?对联中的“卖国”具体指国家利益出卖给哪个国家?“一手遮天”又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列图片信息:
材料二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4分)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有人认为他找到了救国的正确途径。你认为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业的道路能救国吗?为什么?(3分)
(2)如果你生活在张謇的时代,请展开市场分析:何时进入市场最佳?是1870~1894年,还是1895~1913年?请做出判断,并扼要说明理由。(6分)
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 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区域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材料一中提出的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开展合作的方针是什么?材料一体现的制度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取得哪些成就?材料三所体现的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历史意义?
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摘自《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丝—银”贸易出现的国内外条件。(1)
材料二 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2)材料二中为何会出现“银贵钱贱”“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的现象?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1933年3月9日,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授权财政部长把所有黄金和黄金证券转入国库,用纸币与之兑换;禁止金币、金条和黄金证券的出口,停止国外美元兑换黄金,放弃金本位制。……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而美元的价值则不断下降。从政府购买黄金开始,到美元重新定值的三个月中,美元贬值40.94%。
美元贬值使美国的商品获得更大的海外市场,使国内商品价格有了一定的提高。美元贬值使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而国库则由于保有黄金,从美元贬值中获利28亿美元。这笔款项除主要部分20亿美元被用作稳定国际汇兑中美元比价的稳定基金外,6.45亿美元被用来付清国民银行的债券,1.39亿美元用作联邦储备银行向工业贷款的基金。
——摘编自胡国力《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3)归纳材料三中美国金融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次金融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白银的世界货币中心地位在世界上持续了几个世纪后逐渐被黄金取代。……二战后,美国把黄金与美元挂钩,创立起“美元帝国”。
——寇玉琪《货币:统治世界的终极武器》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美元帝国”建立的背景,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规范世界市场秩序做出了哪些努力?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中国震撼》
(5)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国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