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现代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对旧的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推陈出新创造出好作品。 |
B.面对这个棘手的案子。专案组的成员真是一筹莫展,理不出一点头绪。 |
C.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
D.山廊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
对下面语段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①夕阳刚落,一道红霞早已舞上了天边,大放异彩。②宛如一位妖艳美妇翩然而至,那么耀眼,那么婀娜,那么撩人。③谁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实她只是转身换了套艳丽晚装,出席更盛大的晚宴。④她的精彩生活不是才刚刚开始吗?
A.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红霞以舞者的姿态出场,优美而富有情趣。 |
B.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红霞比作妖艳美妇,形象地写出了红霞美艳而富有韵味;“那么耀眼,那么婀娜,那么撩人”运用排比方法,从色彩、姿态、气质等方面写出了红霞的惊艳迷人。 |
C.③句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表明了作者对夕阳的认识与诗人不同。 |
D.④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语气强烈地表达了红霞的精彩生活才刚刚开始。 |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每年3月,白玉兰树上就冒出了一个个白色的花骨朵儿,两头尖,像玉雕的艺术品,洁白无暇;花苞椭圆,小而尖,像一个小姑娘冷得缩进了浅绿色的外衣里,身上还长着绒毛;又像一盏盏精美的壁灯,发出柔和的白光。半开的花儿还是椭圆型的,花朵十分饱满。玉兰盛开之时,每一朵花儿都争先恐后,洁白的花瓣里镶嵌着黄色的花蕊,到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远远望去,玉兰花就好似一位身披白色裙纱的仙女,在风中翩翩起舞,雍荣华贵又不失端庄大方,令人陶醉!
A.选段中用“像……像……又像……”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玉兰花精美、小巧、艳丽的特点。 |
B.选段中用“玉兰花就好似一位身披白色裙纱的仙女,在风中翩翩起舞”的拟人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仙女的妩媚动人。 |
C.选段中用“玉兰盛开之时,每一朵花儿都争先恐后”的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玉兰花竞相开放的态势。 |
D.选段中把玉兰花比喻成洁白无瑕的艺术品,写出了它在盛开时晶莹剔透的绝美之感。 |
对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当的是
①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然而鹭鸶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④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⑤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A.第①⑤段都用了比喻,形象地写出鹭鸶精巧有韵致的美。 |
B.第③段用对比,突出白鹤、朱鹭、苍鹭不寻常的颜色和体形。 |
C.第④段用排比,描写了鹭鸶的颜色和体形,突出了它的整体美。 |
D.第④段运用夸张,鲜明写出鹭鸶体形、颜色精美得恰到好处。 |
对下列公益广告运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别踩,我怕疼。(“爱护草坪”公益广告) 理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小草柔美的身姿、娇贵的情态。 |
B.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推广普通话”公益广告) 理解: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学好普通话的显而易见的好处。 |
C.为何血浓于水?因为爱在其中。(“无偿献血”公益广告) 理解: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发思考,呼唤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大爱。 |
D.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交通安全”公益广告) |
理解: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人们出行平安、生活幸福的美好祝愿。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是
①春天的青岛之海,是美的。
②当寂静的树林悄悄朦胧出一层鹅黄,当天真的燕子开始娇羞地呢喃,青岛之海,便以她耀眼的天姿国色,吸引了纷至沓来的游人。
③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之中,大海如同一册被打开的浅蓝色的诗集,无边无垠,一片蔚蓝。那天使般翔飞的海鸥,是诗行;那蝶翅般竞发的船只,是诗行;那自由自在、缓缓涌动的波浪,是诗行;那于阳光下湛蓝的浪丛辐射出的斑斓的光束,更是诗行……这一行行绝美的诗句,怎不令游人频频驻足,一咏三叹?
A.选文第②段中的“娇羞地呢喃”,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了初春时青岛之海的天真与娇羞。 |
B.作者把“大海”比喻成“被打开的浅蓝色的诗集”,生动地写出了在春风的吹拂下,蔚蓝色的大海广阔无边的景象。 |
C.作者反复运用“那……,是诗行”的句式,强调了海面上海鸥翔飞、船只竞发、波浪涌动、光束斑斓的绝美景象带给人的美好感受。 |
D.结尾“怎不令游人频频驻足,一咏三叹”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里青岛之海的美的强烈的赞叹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