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时期澎湖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代在澎湖和台湾地区设置“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单独建省之前,一直都是作为一个府受福建管辖,因此历史上就有了“九闽”之称。台湾建省之后,按照清政府的建省原则,仍与福建保留着若干行政上的关系,清廷行文中依旧称作“福建台湾省”,重要文件通过福建转报。福建省在经济上每年都要协济台湾,据记载,从1886年开始,5年内协济饷银共220万两。
——摘编自《厦门日报》
材料二 西方殖民者东侵以来,美、日、法、英等列强先后在台湾进行军事挑衅,加剧了中国边疆领土危机。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一再反复强调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多次上奏折,建议在台湾设立行省,以加强吏政,有效管理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巩固海防。1883年12月中法战争后,闽浙总督杨昌浚、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再次上书,要求在福建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1885年10月12日,慈禧太后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
——摘编自中国台湾网
材料三 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定位,是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立足于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局的战略构想。……据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分析,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已经或正在形成九大经济区域,闽台地区是其中之一。……无论是从地缘和文化背景,还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可能看,福建都有条件在海峡西岸这一区域发展格局中有所作为,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福建乡音》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福建与台湾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台湾设省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福建省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这一举措有何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清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例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查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8分)
(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存在哪些不同点?(10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顾拜旦年轻时留学英国,他考察了英国教育和体育的现状,对那里学校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经常性的郊游十分赞赏,希望在法国各学校中也能设置体育课,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刻苦锻炼、强健体魄的精神。那时,他对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失利深感痛心,希望通过改革教育,增强民众体质,来振兴法国。1875年至1881年间……他曾写道:“德国已发掘了奥林匹亚的遗址,可是法兰西为什么不能着手恢复她古代光荣的历史呢?”通过调查,他发现国际上各个体育组织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混乱,对立情绪十分严重,体育运动日趋商业化。因而使他意识到,可以凭借古希腊体育的历史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运动,同时深切地感到,应该尽快地以古代奥林匹克精神,把现代奥运会创办起来,用“团结、友好、和平”的精神来指导比赛,以消除体育领域内存在着的种种混乱的不良倾向。顾拜旦出版的著作主要有:《1870年后的法国史》《教育制度的改革》《运动的指导原理》《运动心理之理想》《英国与希腊回忆记》《英国教育学》《运动心理学试论》《竞技运动教育学》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不少改革教育和发展体育的建议。
——摘编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
(1)根据材料,概括顾拜旦主张改革体育教育及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对顾拜旦进行评价。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二战后,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趴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而煤的供应停止,没有电,使得许多企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德国进入真正的冬天。
——摘编自迈内克《德国的灾难》
材料二: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摘编自《光明日报》《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1)依据材料一,如何理解“德国进入真正的冬天”。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摘要)
序号 |
生效时间 |
主要内容 |
1 |
1791年12月15日 |
言论、信仰、出版、集会、示威自由 |
2 |
1791年12月15日 |
携带武器的权利 |
4 |
1791年12月15日 |
免于不合理的搜查与扣押 |
5 |
1791年12月15日 |
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 |
7 |
1791年12月15日 |
民事案件接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
8 |
1791年12月15日 |
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 |
10 |
1791年12月15日 |
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 |
12 |
1804年6月15日 |
总统选举办法 |
13 |
1865年12月6日 |
废除奴隶制度 |
14 |
1868年7月9日 |
国籍、众议员选举,公民享有平等被保护权 |
16 |
1913年2月3日 |
国会对所得税的征收权 |
17 |
1913年4月8日 |
代表各州的联邦参议员必须直接选举 |
19 |
1920年8月18日 |
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 |
20 |
1933年1月23日 |
规定总统任期、国会议事程序 |
24 |
1964年1月23日 |
选举权不受税收限制 |
26 |
1971年7月1日 |
保护18岁以上公民选举权 |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修正案的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种著作、合计79070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