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
| A.注重证据 | B.主张重罪轻罚 |
| C.纵容犯罪 | D.维护贵族利益 |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
|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
|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
|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
| 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 A.社会形态转变 | B.政权发生更替 |
| C.国力对比变化 | D.文化途径迥异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两个规定反映了两国( )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 B.共和力量的强大 |
| C.代议制形式有别 | D.国家元首无实权 |
假设穿越“时空隧道”,回到 1876 年的欧洲,法、德两国的国家元首都可以做的事情是()
| A.统率三军 | B.主宰议会 |
| C.创制法律 | D.任职终身 |
某学生的论文把英国“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一票共和”、设计德国政治管理模式的俾斯麦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
| B.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
| C.西方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 |
| D.走向世界的英国政治发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