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 )
| A.秦代的三公 | B.唐代的三省官 |
|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 D.清代的军机大臣 |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
|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
有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社会形态转变. | B.政权发生更替 |
| C.国力对比变化 | D.文化途径迥异 |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 B.商品输出的要求 |
|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 D.资本输出的要求 |
据《白银资本》统计数据: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白银42,000吨和74,000吨,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l,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人中国。对这组数据的解释最不合理的是()
| A.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 |
|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 |
| C.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需要更多的资本 |
| D.中国客观上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
|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 D.重农抑商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