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载,从1948到1950年,“中共党员从约280万人增至580万人”。党员数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战争的胜利吸引了众多青年 | B.控制区扩大需要管理人才 |
|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优越 | D.全国统一后人口大量增加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B.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
|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历史学家萧功秦指出:“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社会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这种“流动”是由什么来实现的?
| A.察举制 | B.九品中正制 | C.三省六部制 | D.科举制 |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
|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
唐高宗时,弘文馆直学士刘之、著作郎元万顷等翰林院待诏(官名),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预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
| A.掌握中书省的最高职权 |
| B.属于门下省的最高长官 |
| C.成为尚书省的最高官员 |
| 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